故宫博物院召开“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学术研讨会
故宫博物院召开“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学术研讨会
故宫博物院召开“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1-09-29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86周年,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藉成立一周年之际,于9月26日在故宫建福宫举办“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学术研讨会。故宫博物院李文儒副院长出席并致开幕词。
  李文儒副院长的开幕词突破传统的思考方式,触及辛亥革命与博物馆之深层关联,发人深省。他说,从君主到民主,从传统到现代,故宫文化经历了哪些演变过程,又带来哪些成果,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革命尚未成功”,一些关于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关系的核心问题仍需不断思索和讨论。郑欣淼院长因出国未能与会,但专门为会议撰写《故宫博物院与辛亥革命》一文。他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和影响为故宫博物院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宫博物院的问世则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及档案,从政治内涵、文化认同和博物馆事业三个视角出发,阐述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之间的密切联系。辨古思今,指出正是“故宫及其藏品的特殊价值,决定了故宫博物院的使命和地位,也使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贯穿于其中的‘公’字精神,则是故宫博物院保持其生机与活动,亦即成为一个活故宫的保证”。
  会议围绕“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这一主题,旨在关注从皇宫紫禁城向故宫博物院转变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过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则标志着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在文化领域的胜利。两者之间相距14年,期间从逊帝留宫、修改优待条件,到驱逐溥仪出宫,将皇家收藏变为民族文化财产,并成立公共文化机构——这段历史背后的丰富内涵和多层次意义值得深入发掘、探讨与研究。
  此次会议虽规模不大,但议题清晰、内容丰富、讲求实效。会议在筹备时即要求每位代表先行提交学术论文, 会前印制完成《“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讨会采用点评人制度,事先将文章发给相应的点评人,确保对每场发言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深度讨论。代表们在现场交流、辩论甚至质疑和诘问,气氛热烈,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会议由故宫学研究所章宏伟所长、张志和副所长共同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单位20名代表参加会议,提交专撰的学术论文14篇。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并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同年12月,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优待条件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溥仪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宣布退位。民国政府给予的优待条件共分甲、乙、丙三项: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第一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唯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 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1.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2.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3.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4.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1.与汉人平等。 2.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3.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4.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5.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牟俸饷,仍旧支放。 6.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7.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