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院发布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
故宫研究院发布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
故宫研究院发布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
时间:2014-02-25

  2014年2月25日上午,“故宫研究院发布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新闻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此次故宫研究院发布了近几年将开展的科研与出版项目,其中包括与港台地区以及在京文博单位的合作项目,且许多研究工作在学术界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特点,对今后文博界从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吴剑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秘书长、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邱春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侯卫东,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忠培先生等出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忠培分别讲话,并介绍故宫研究院总体情况和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的具体情况。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主持新闻发布会。
  自去年故宫研究院成立以来,以其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且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故宫博物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今后,故宫研究院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故宫博物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附件:故宫研究院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
  一、故宫研究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于2013年8月由全国博管会批准成立,是全国博管会有史以来批准的首批建立在文博单位里的博士后工作站。它是故宫博物院吸引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重要学术平台和引进学术新锐的人才库,以加快故宫博物院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建成高层次的人才梯队,满足科研发展与创新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博士后工作站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经验,初步计划在未来的3年里,进站人数形成一定规模,其中包括吸纳国内、境外、国外的博士毕业生进站工作,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联合展开合作研究尖端课题项目如考古学、清代宫廷史、文物研究等,使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成为故宫研究院开展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去年年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共有8人报名,现已经录用1人,该名人员将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建议滚动资助重大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
  二、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合作出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1996年10月至11月,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J22井窖出土大批三国吴简,轰动了国内外。这批吴简有将近8万枚,相当于此前中国出土简牍的总和,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交通等多个领域,给三国史研究提供了最新的资料,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随即成立了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为主的整理组,计划整理出版图书十一卷、三十册,分别为《嘉禾吏民田家莂》一卷、二册,《竹简》九卷、二十七册,《竹木牍》一卷、一册。
  目前,其最后四卷、十册,即《竹简》[柒]、[捌]、[玖]三卷、九册和《竹木牍》一卷、一册,将由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与长沙简牍博物馆合作整理出版。2013年12月整理出版的是《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一卷、三册。余下三卷、七册,也将在近几年陆续整理出版。该项目最后四卷均由王素先生主持。
  三、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继续合作开展“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
  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分三期完成,这将抢救和保护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整理和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出土文献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出土文献整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10年,本项目第一期工程荣获第二十五届(2009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2010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在去年被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文博系统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建议滚动资助重大项目。本项目在十个文博单位设立了十个子课题,计划 在10年内,继续整理出版第二期工程的墓志类图书十卷、二十册,总计近4000方墓志。三期工程涉及整理、研究出版的墓志将达到1万余方。
  本项目首席专家由著名历史学者、出土文献整理研究专家、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王素先生担任,任昉女士协助,指导全国性的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为此,招收了1名博士后进入故宫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
  四、“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开始启动
  世界现存殷墟甲骨,据调查统计,共有13万片。其中,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总数,20世纪60年代调查粗估有22463片,占世界现存殷墟甲骨总数的18%,仅次于国家图书馆(34512片)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25836片),属于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单位。
  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来源主要可分为国家转拨、私人捐赠和院方收购三方面。转拨有加拿大人明义士旧藏甲骨,捐赠有马衡、李绍白、薛贵生等旧藏甲骨,收购有上海谢白殳旧藏甲骨。其中,明义士原藏于华语学校的2万多片甲骨,构成本院主要收藏。本院所藏甲骨,《甲骨文合集》仅著录1440片,绝大部分没有整理出版。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是由古文献研究所牵头负责、组织协调。此外,按照国际学术发展趋势,准备搭建开放型高端平台,引进或聘请院外甲骨专家参与整理研究工作。我们希望在六至十年内,不仅完成全部整理研究工作,还能借助该项目,为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培养一批甲骨研究人才。
  五、故宫藏先秦有铭青铜器研究项目即将启动
  用青铜器标识王权及贵族身份,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记录历史,是早期中华民族子孙所独创的文化成果,它是人类青铜时代文明达到鼎盛的伟大标志物。此后,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收集保存祖先这一光辉遗迹,直至明清故宫传承不断。
  现已知流传至今的古今中外先秦有铭青铜器资料约有15000件,北京故宫现藏1600件,是目前存世博物馆中收藏最多的,其藏品以长铭重器居多,其中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品类,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系列完整为其特色。该项目难度大,任务重,周期长。为取得清晰的铭文资料,该项目要求重要铭文要进行X光扫描成像,北京故宫尚有大批器形资料需重新安排图像摄影。
  两岸故宫核心藏品原属一家,互补性强,许多成组、成对的器物分藏两地。台北故宫藏有铭文青铜器440余件,有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和近年新入藏的子犯编钟等长铭重器。北京故宫提出两岸故宫合作,对两千余件青铜器及其铭文做综合考察与研究,写出新的铭文考释,共同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一提议已得到台北故宫的积极回应。如何合作,下一步将进行具体的沟通、协商。
  六、《唐兰全集》整理工作基本结束,即将进入出版阶段
  唐兰先生是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终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论著甚丰,对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代史学等诸多领域都造诣很深,是中国文字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利用古文字考证历史,考证古器物,极富创见,一生对中国学术事业的十几个领域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是我国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青年的唐兰是王国维先生慧眼所识的中国天才学者之一,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他1945年所著《当代中国史学》中说“甲骨的文字考释,以唐兰先生的贡献为最大。著有《古文字学导论》、《殷虚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字考释》。唐先生在古文字学上,所用的有两个方法,一是自然分类法,一是偏旁分析法。这两个方法是由唐先生所发现,前者打破了许慎《说文解字》所用的分类方法,后者对于文字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由这一个方法,许多不认识的字都可以认识,而其准确性亦极大。”                              
  2006年5月,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学者唐兰先生,决定出版他的全部著作。作为特项列入故宫博物院科研计划执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古文字研究学会理事刘雨先生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丁孟先生着手组建整理编辑团队,并推动项目启动。聘请国家中华字库工程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北京大学高明教授、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河南省考古所原所长郝本性研究员、陕西省考古所原所长吴镇烽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英国伦敦大学汪涛教授等八位与唐兰学术事业有继承关系的当代著名学者为顾问。我们几年来与这些学者密切合作,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裘锡圭老师对整个编辑整理工程的每一步骤都给予了具体细致的指导。
  唐兰先生的学生,著名学者张政烺先生在《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序》中曾提到过关于此书的命名,经征求各方顾问意见,此书遂定名为《唐兰全集》。经过七年努力,于2013年6月,分散在个人手中的稿件全部整理完毕上交,全书12册基本编完,已刊论文收进200篇,专著7部,未刊遗稿收进60篇,全书共计400余万字。其中整理难度最大的是近百万字的未刊手稿,按体例要求需忠实理解作者原意,识别草字、处理散见周边文字和电脑录入大量古文字,许多年轻学者是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项任务的。
  七、故宫研究院故宫学研究所组织编撰《故宫百科全书》
  《故宫百科全书》是一套以故宫历史、文化与文物为记述和研究对象的专业百科全书,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文物事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已被纳入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故宫百科全书》可分为古建筑、文物藏品、档案文献、宫廷史和院史五大板块,所收条目总数为25000条,插图总数为12000幅以上,总字数为2500万字左右,总计约为20册。其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和文物常识,具有科学性、文献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做到内容准确、图像精美、设计优雅。全书准备先按类别出版单册,以满足不同专业人群的需求,最后按音序出版合集。
  《故宫百科全书》将组织故宫博物院退休、在职专家以及院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百科体例进行编撰。目前已完成确立体例的工作,基本完成了条目的目录阶段,在出版上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八、故宫研究院明清档案所开始组织编撰《清代宫廷历史图典》
  2002年,故宫博物院编纂了《清史图典》,开创历史学界大规模利用图片编纂整整一代王朝历史的先河。现在,经过十余年的学术积累,吸纳《新编清史图录》以专题叙事的纂修思路,决定集中故宫学术力量,编纂一部《清代宫廷历史图典》。该图典将进一步提高故宫在清代宫廷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厚积宫廷历史类的学术内涵,为研究清史提供形象资料,为举办原状陈列类型的专题展览提供主题思路,指点文物胪陈线索。
  该书拟分十卷,即仪典卷、政务卷、内务卷、禁卫卷、文化卷、艺术卷、生活卷、出巡卷、建筑卷、典藏卷;每卷图600幅、文字10万字,总规模达到6000幅图片、100万字。
  九、启动《北京中轴线彩色实测图》整理出版项目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即时启动《北京中轴线彩色实测图》整理项目,计划在2015年10月故宫建院90周年前由故宫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关于建筑图学的整理与研究,远远超出一般性的资料整理汇编范畴,对于北京“皇城”核心轴线建筑群的保存、修缮、复原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1941年,为避免北平古建筑被炮火焚毁,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委托建筑师张鎛主持,历时四年绘制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实测图,约600幅。这是20世纪40年代北京中轴线建筑最大规模的一次工程测绘,系统地将北京城中轴线建筑从南到北逐一测绘下来。宫苑广场有总平面、总立面和总剖面;单体建筑都有平面、立面、剖面和大样图;所有图纸均按设计图的标准注有轴线、局部、外包三套尺寸。既有空间构成表达,也有总立面的渲染。全部数据均按不小于1/50的比例尺,用墨线或彩色渲染在60×42英寸的高级橡皮纸上,图纸完整、数据精确、制图精美,勘称中国古建测绘图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传承建筑设计理念具有科学价值。
  这批图纸原藏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世纪60年代,国家将其中与紫禁城建筑有关的300余幅图纸调拨给故宫博物院。2005年,双方首议合作整理出版这批资料,使之完美合璧。现经多年协商筹备,条件已经成熟,决定正式启动《北京中轴线彩色实测图》整理出版项目,为弘扬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故宫博物院一方将由古建部和故宫出版社承担项目实施任务。古建部具有较强的古建筑修缮规划与宫廷建筑资料整理研究能力,故宫出版社为出版行业知名的美术类专业出版社,拥有“故宫大修报告”、“ 宫廷建筑史料长编”等大型建筑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经验,他们与对方紧密合作,必能整理好出版好这套珍贵资料。这是可以期待的。
  十、故宫研究院研究室继续开展对历代书画家族史的研究
  2008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专家和学者首次开展对历代书画家族史的研究,此项工作分两个阶段完成,由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百年艺术家族丛书》,约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担任该书的主编,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团队为主,会同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同仁完成第一阶段对9个艺术家族的研究。该出版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出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向台湾民众宣传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使台湾的年轻一代在文化心理上能够认祖归宗,通过对古代及现代艺术家族的研究,更牢固地连接两岸的文化血脉并加深民族亲情,加强两岸的学术交流活动。现已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包括对历代皇族书画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在台湾陆续出版了《赵宋家族》(宋徽宗)、《大明朱氏家族》、《爱新觉罗家族》等皇族书画家族和《沈周家族》、《项元汴家族》、《胡玉昆家族•高岑家族》、《王翚家族》、《陈书与钱氏家族》和《任氏家族》等文人书画家族。
  第二个阶段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开展对东晋王羲之、宋代米芾马远、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陈洪绶蓝瑛、清代梅清王原祁恽寿平、现代杭穉英、张大千、傅抱石等十多个书画家族的研究。出版成果为每本专著在10万字左右,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合作出版单位。
  家族传承是中国历代书画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系统完整地研究书画家族是学界首次采用的认识角度:以一个书画家族的首领为核心,去分析研究该家族的艺术发展史、研究诸书画家的艺术成就,将单个画家放之于家族历史中进行研究,将会涉及到数十位同宗画家的艺术脉络及其成就。这一学术成果不仅可以开辟新的出版系列,而且对举办专题书画展览以及学术研讨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议题,将有益于学界、观众系统认识某书画流派的发展脉络和传承关系。
  十一、故宫研究院组织编纂《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十卷、英文版)
  今年,故宫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10卷本英文版)。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是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卷)的基础上,根据国外社会公众和学术界的需求,组织故宫博物院返聘和在职专家学者精炼成十卷本图文并茂的大型图集,其文字凝聚了故宫博物院三代专家学者的鉴定研究成果。全集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译成英文后出版并向全球发行。改编后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英文版)共有10卷,分为八个门类:书法、绘画、陶瓷、玉器、青铜、家具、织绣、珍宝,出版珍贵文物的图片近3000幅、文字20万(汉字)。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英文版)是故宫博物院首套大型英文版的文物图集,这将向国外进一步展示故宫博物院文物研究的学术成果。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王素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号逊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花鸟、走兽、虫鱼皆有妙笔,尤善人物。笔下仕女姿态雅逸,敷色清丽,风格近于费丹旭,与改琦、顾洛一同被称作晚清人物画三大家。所画花鸟鱼虫笔势灵动,色彩俏丽,风神自存。

殷墟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甲

商王,大乙之孙,大丁之子。卜辞又称夫甲。史书称太甲。古太与大通用。大甲是庙号,直系先王。据《史记·殷本纪》载:太甲即位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被伊尹放逐。伊尹摄政三年,太甲悔过,伊尹迎归复位。《古本竹书纪年校补》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乃自立,太甲居桐宫七年,潜出杀伊尹,自复其位。

马衡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新安

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结识清末学部参事罗振玉,就读于东方文学社。1901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回国,任南通苏州等地方学堂习。后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和词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继又回国从事考订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工作。1922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2日,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62种,主要收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文》一书中。

吴镇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

组织故宫博物院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遵照《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四条,并执行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政府命令,组织故宫博物院。议决《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章程》和《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推定董事为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张璧、庄蕴宽、鹿钟麟、许世英、梁士诒、薛笃弼、黄郛、范源濂、胡若愚、吴敬恒、李祖绅、李仲三、汪大燮、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理事为:李煜瀛、黄郛、鹿钟麟、易培基、陈垣、张继、马衡、沈兼士、袁同礼。以易培基兼古物馆馆长,庄蕴宽兼图书馆馆长。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丛书

是把两部以上的书合在一起出版,再统命以新书名的书。按所包括的书之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我国古籍中常用的分类法是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丛书所收子目书包含其中两个部类以上的称为汇编丛书,如《四部丛刊》;子目书都是属于一个部类的,称类编丛书,如《二十四史》,24种书都是属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种书都是属于子部的;所收子目书都是一个人著的称自著丛书,如《曹月川先生遗书》;所收的子目书的著者都是某一个地方的,或内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的,称郡邑丛书,如《辽海丛书》。中国的丛书始创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一部。

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王翚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画有家学,初拜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师从王鉴,画艺大进。经王鉴推荐,又入王时敏门下。在名师指导下,悉心临摹历代佳作,且饱览山川佳胜,终能心手相应,笔墨变化不竭,杰构层出不穷,成为一代巨擘。对于绘画,王翚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并身体力行,成就超凡。康熙三十年(1691)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事毕,荣归故里,以画终其一生。其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对后世影响广远。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亦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

陈书

陈书(1660-1736年),自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钱纶光妻,陈群之母,浙江嘉兴人。幼咏诗礼,好法书名画,山水、人物、神佛、花鸟、草虫皆能入画。有《复庵诗稿》。

项元汴

项元汴(1524—1590年),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漆园傲吏等,收藏家、画家。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贮于天籁阁中,其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精鉴赏,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鉴藏印数十方。工绘画,兼擅书法。著有《墨林山人诗集》《蕉窗九录》等。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马远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长大的。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

蓝瑛

蓝瑛(1585—约1666年),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西湖山民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早年以摹古为主,宗法唐宋元诸家,尤以习元黄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笔致工整细润,墨色清淡妍静。中年于传统的绘画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笔墨苍劲雄浑,于疏简粗犷的线条组合中表现高峻突兀的江南葱郁之景。钱塘又称武林,后人将蓝瑛和从其学画的刘度、蓝孟、蓝深等合称“武林画派”。

梅清

梅清(1624—1697年),原名士羲,后改梅清,字渊公,号瞿山、敬亭山农,宣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初画家、诗人。工诗善画,以画山水、松石、梅花著称,时有“画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画梅花“枝干奇古”之评。山水画大多是黄山景致,风格雄奇豪放,为宣城地区画坛领袖。梅清的山水画远承宋元诸家的遗绪,近学“元四家”和沈周的笔墨技法,又尝与石涛相互切磋画艺,故功力尤深。他的创作最重师法自然,曾在各地游历名山大川,终日面对青山描摹写生。黄山和家乡宣城是梅清绘画中最着力表现的题材。著有《天延阁集》、《梅氏诗略》等书。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陈洪绶

陈洪绶(1599—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悔迟,诸暨(今属浙江省)人。明代画家。早年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宗周、黄道周门下,1642年曾到北京为国子监生,授中书舍人,供奉内廷,不久即离京南归。明朝灭亡后,为躲避清兵,一度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自号悔迟,亦号老迟。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工诗,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画初受蓝瑛影响,后广泛临学古人,并大胆创新,所作人物、花鸟形象古拙,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独树一帜,为晚明变形主义绘画大师。与崔子忠齐名于南北,世称“南陈北崔”。其画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著《宝纶堂集》。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因画艺,被召供奉内廷,深受皇室青睐,地位显赫,任《佩文斋书画谱》纂修官和《万寿盛典》总裁,官至户部侍郎,故称“王司农”。他擅画山水,其绘画艺术承绪家学,自幼得到祖父王时敏的刻意指导,一生倾注于笔墨施运的营求中,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王原祁作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秉承家学,追摹古法,在不懈创作的同时,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四王”的绘画创作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力图集古人之大成,被确立为正统画派。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形成“娄东派”,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著有《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等。

恽寿平

恽寿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早年工绘山水,宗元人王蒙画风,笔墨清灵秀洁,意境萧散幽淡。后改绘花鸟,远师宋徐崇嗣,近学明人,注重写生,更发展了没骨技法。所画花鸟禽鱼很少用笔勾线,主要以水墨直接点染,追求天机物趣,一洗前习的画法而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影响极大,开创了 “常州画派”。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并称“四王吴恽”,亦称“清六家”。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省内江,祖籍广东番禺。1917年与二哥善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画之先河,这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亦曾大量临摹各种流派,如石涛、朱耷、徐谓、陈淳及宋元诸家。其画风多样,人物、山水、花鸟皆能,显示出多才多艺的艺术风范。1949年后迁移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居住,1978年定居台北。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