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研究机构 夯实学术基础——故宫研究院新成立六个研究所
整合研究机构 夯实学术基础——故宫研究院新成立六个研究所
整合研究机构 夯实学术基础——故宫研究院新成立六个研究所
时间:2015-07-21
  2015年7月21日,故宫博物院在建福宫花园举办故宫研究院六所成立大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为新成立的书画研究所、陶瓷研究所、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明清宫廷历史档案研究所、中国画法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揭牌,郑欣淼院长为各位外聘专家及研究所负责人颁发聘书。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纪天斌,副院长娄玮参加会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纪蓉主持会议。
  会上,故宫研究院聘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怡孮,北京画院高级美术师田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耿升、吴焯,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孙萍,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浩,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以及外籍专家等作为各个研究所的外聘名誉所长、特聘研究员。
  单霁翔院长回顾了故宫研究院成立以来所走过的历程,认为今天成立新的六个研究所,意味着故宫研究院现阶段学术机构的布局工作基本完成。其中书画研究所、陶瓷研究所、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明清宫廷历史档案研究所是在故宫博物院原有来的四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基于其原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新成立的研究所有中国画法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前者的主旨是继承古代优秀艺术传统,汇集绘画英才传习传统绘画;后者延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研究中外文化的交流历史与现状。单霁翔院长进一步指出,研究院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是开展学术工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要在这个平台上聚集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术英才,深入开展与故宫有关的前沿性、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郑欣淼院长提出,博物馆办研究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应积极进行机制创新和学术创新,今天成立的六个研究所是故宫博物院在此方面探索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故宫研究院的各个研究所实行归口管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将会增强更多的凝聚力。会上,郑欣淼院长发布了新成立的六个研究所近中期的科研规划,期待通过研究工作的开展,推进故宫博物院的学术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展览、学术出版等工作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郑欣淼院长明确要求加强对研究院两个建制单位和十三个非建制单位的行政管理和学术建设。
  中国画法研究所名誉所长刘大为教授作为外聘专家代表,也在发言中表示,会积极推进中国画研究会与中国画法研究所的合作,力求使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能够代代相传、传承发展。

附件:故宫研究院六所近中期研究任务
  一、书画研究所
书画研究所研究重点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和散佚在世界各地的清宫旧藏,其中包括中国历代书法、绘画、碑帖等。近中期科研规划为:
  1、课题合作。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合作,申报课题“刘九庵先生手稿的整理与出版”。
  2、综合筹备展览,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讲座和培训,如“笔走龙蛇——明末清初行草五家特展”、“帝后书法展”、“御笔书画展”、“故宫藏道释画特展”、“淳化阁帖版本特展”、“清代书法展”等。
  二、陶瓷研究所
  陶瓷研究所下设“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故宫博物院古陶瓷资料观摩室”及“古陶瓷专题陈列室”,开展对古陶瓷保管、修复和复制技术等的科学研究。
  在近中期学术规划中,陶瓷研究所将继续加强如下工作:
  1、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开展“哥窑瓷器研究”。这是2005年10月10日古陶瓷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按计划开展“五大名窑瓷器研究”项目中的最后一个课题。每个课题研究均举办一个展览、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本图录和一本论文集。
  2、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开展“龙泉窑瓷器研究”。举办一个展览、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本图录和一本论文集。
  3、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商议,两岸故宫博物院同时分别开展“五大名窑综合研究”,两岸分别举办“五大名窑瓷器展”,分别或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本图录和一本论文集。以作为古陶瓷研究中心开展“五大名窑瓷器研究”的总结。
  三、明清宫廷历史档案研究所
  明清宫廷历史档案研究所近中期科研规划方案为:
  2015年到2017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工作是:
  1、完成《清代宫廷典章制度研究》丛书一期项目中的仪典制度、皇嗣制度、舆服制度、文书制度、宫苑制度、禁卫制度、陵寝制度、巡守制度共八卷本;2、参与编辑出版《故宫百科全书•明清宫廷史卷》条目的撰写;3、启动清代御制诗研究项目;4、启动清代诰敕制度研究项目。
  2018—2020年为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
  1、完成清代诰敕制度研究项目;2、继续开展《清代宫廷典章制度研究》丛书二期立项,包括后妃制度、皇子公主制度、太监宫女制度、皇室教育制度、皇室生活制度、筵宴制度、升平署与演戏制度、书籍编刻制度、皇家经济管理制度、皇家管理机构制度等10项。
  四、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
  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继续对故宫的藏传佛教文物开展研究,对于宫廷藏传佛教发展史、文物、佛堂和经典文献继续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对于故宫的藏传佛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多方位的研究,加强与藏区各兄弟单位的合作,扩大田野工作和西藏寺庙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继续完成国际合作项目,明确方向,扩大合作范围。
  五、中国画法研究所
  中国画法研究所以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和文保科技部为依托,以其相关资源与人才为基本资源与力量,同时,聘请院外相关专家参与研究,积极开展国内外有关中国画法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近中期的主要研究工作为:
  1、开展《临摹古画技法》的撰写和研究工作。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拥有自主的临摹科室,常年专注于对故宫藏古代绘画的临摹和修复工作。通过编撰将这些珍贵的临摹古画的技法心得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保存,进一步推进古代绘画的临摹和保护工作。
  2、整理并出版《故宫新编芥子园画谱》。
  在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印刷技术的基础上,选取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高清图像资料,对原版《芥子园画谱》进行重新整理、编排和出版,在延续《芥子园画谱》的核心价值和主体内容的同时,更好地弘扬传统技法。
  3、整理和研究古物陈列所时期国画研究院遗留下来的临摹作品,并适时举办专题展览。
  4、组织团队赴港澳台及国外的美术院校进行访问交流,促进国际各界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重视和关注,并以此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在海外的影响力。
  六、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
  这是文化部系统成立的第一家专门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必将对当今中外文化与学术交流、推动起到积极作用。
  近中期(2016-2020年)的主要研究工作为:
  1、近一、二年,就西洋传士画家在明清宫廷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和研究,与国外高校联合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2、首次开展对故宫藏俄罗斯文物的研究,完善外国文物展中俄国文物的遴选工作。适时开展对其它未曾研究过的外国文物进行研究,加强研究外国文物的能力(进行中)。
  3、研究故宫博物院涉及丝绸之路的各类文物。
  4、整理并出版《明清宫廷外交活动档案》,这是一部编年体档案,为学术界研究中外关系提供相对完整和可靠的佐证。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画院

五代时西蜀、南唐在宫廷中设立的绘画机构,全称“翰林图画院”,北宋、南宋延置此机构,容纳画家进行创作。

淳化阁帖

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然后摹刻成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赐一部,此即淳化阁法帖十卷,简称阁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赐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极难得,王著学识不足,采择不精,标题多误。淳化阁帖是第一部官刻丛帖,故称“祖帖”。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丛书

是把两部以上的书合在一起出版,再统命以新书名的书。按所包括的书之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我国古籍中常用的分类法是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丛书所收子目书包含其中两个部类以上的称为汇编丛书,如《四部丛刊》;子目书都是属于一个部类的,称类编丛书,如《二十四史》,24种书都是属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种书都是属于子部的;所收子目书都是一个人著的称自著丛书,如《曹月川先生遗书》;所收的子目书的著者都是某一个地方的,或内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的,称郡邑丛书,如《辽海丛书》。中国的丛书始创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一部。

典制

典章制度。

古物陈列所

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所长。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对外开放后,所内举办了大量展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15年,在已毁的咸安宫的基础上,建设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抗战时,其随故宫迁运文物。1948年,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