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院士莅临我院指导古陶瓷科技研究工作
朱清时院士莅临我院指导古陶瓷科技研究工作
朱清时院士莅临我院指导古陶瓷科技研究工作
时间:2010-12-01
  2010年6月9日,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朱清时院士来到科研基地指导学术研究工作。
  朱清时院士首先听取了科研基地主任苗建民研究员关于上半年学术工作情况的汇报,随后与基地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在未来如何开展古陶瓷科技研究工作的问题上,朱院士谈了三点具体意见:第一、根据氢离子浓度在古陶瓷釉层中形成的梯度与所经历年代之间的关系,有望成为一种测定古陶瓷年代的技术方法;第二、强调了开展古陶瓷定量分析标准技术方法研究的重要性;第三、介绍了在高倍显微镜条件下研究古陶瓷釉层表面裂纹风化程度与年代之间关系的工作。朱院士愿将自己历经多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科研基地的古陶瓷真伪鉴定研究工作中,指导科研基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作为必备的技术条件,希望基地尽早购置一台超景深显微镜系统。为了形象的介绍这种方法,朱院士借助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利用宋代官窑瓷片和现代仿瓷进行了示意性的介绍。
  6月10日,朱院士再次来到我院,访问了古陶瓷研究中心,与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中心秘书长吕成龙研究馆员、副秘书长苗建民研究馆员一起共同观看了存于中心的古陶瓷残片,并就柴窑问题、宋代官窑等热点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学术委员会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为“学术工作委员会”,其委员包括故宫博物院以及社会各界文物专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负责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与研究工作。这一学术机构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智囊团”,曾对故宫博物院的建设起过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停顿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终于又恢复了活动。其在带动我院各项业务工作的蓬勃发展,统筹规划我院的陈列、文保、科研、出版、网站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坚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宋代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