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研究中心举办“河滨遗范——丽水龙泉窑遗址”学术讲座
古陶瓷研究中心举办“河滨遗范——丽水龙泉窑遗址”学术讲座
古陶瓷研究中心举办“河滨遗范——丽水龙泉窑遗址”学术讲座
时间:2011-07-08
  2011年3月23日上午,古陶瓷研究中心举办了2011年首次学术讲座,浙江省龙泉青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杨冠富先生应邀在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观摩室作了题为“河滨遗范——丽水龙泉窑遗址”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古器物部副主任、古陶瓷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成龙主持,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亲临讲座现场,院内各部处20余位业务人员出席了本次学术讲座。
  杨冠富先生从事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和龙泉青瓷研究30余年,是学术界公认的研究龙泉青瓷的权威专家。 2008年以来,他全面负责丽水地区龙泉青瓷窑址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窑址数十处。杨先生的讲座共分四个部分:一、丽水市境内古瓷窑遗址分布概况,二、龙泉窑窑炉结构,三、各历史时期龙泉窑业概况,四、龙泉哥窑问题。
  杨先生发言结束后,与会的我院专业人员当场提了一些问题,杨先生一一作了解答。大家还就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耿宝昌先生回忆,民国时期龙泉地区有赵氏仿烧宋元龙泉青瓷,显示出较高水平,几可乱真,在鉴定龙泉窑青瓷时应多加注意。
  参加本次学术讲座的同志一致认为,杨先生的演讲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研究思路,可谓受益匪浅。据初步统计,我院现收藏宋元明清各朝龙泉窑青瓷约1300件,目前尚未对其具体窑口和时代作更为细致的研究,本次学术讲座对于将来进一步深化院藏龙泉窑青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延禧宫

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