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古书画研究中心举办“王羲之《十七帖》诸问题”学术讲座
我院古书画研究中心举办“王羲之《十七帖》诸问题”学术讲座
我院古书画研究中心举办“王羲之《十七帖》诸问题”学术讲座
时间:2011-12-28
  2011年12月22日,我院古书画研究中心邀请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兼中国画学院书法工作室主任祁小春博士作“王羲之十七帖》诸问题”的学术讲座。
  据唐代张彦远《右军书记》中记载,《十七帖》的命名是“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今传世“馆本”《十七帖》共收刻王羲之草书尺牍29通。祁小春教授的讲座围绕着传世“馆本”《十七帖》的出现、形式、流传等内容展开,涉及了当前《十七帖》研究的各个方面和较有争议的热点领域,深入探讨了“馆本”《十七帖》的内容是否完整,以及褚遂良是否“编整”过《十七帖》等问题(详见“相关链接”)。
  听众方面,由于此次讲座内容与我院的年度大展“兰亭特展”关系密切,在展览期间表现出极高热情和讲解水平的公众教育组全体同仁和志愿者代表踊跃参加讲座。

  相关链接
  祁小春教授关于《十七帖》的观点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十七帖

晋王羲之所书信札。因第一帖以“十七”二字开始,故名。凡二十七帖,(一作二十九帖),134行,1160字,其中楷书4行20字。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好右军(王羲之)书,搜集王书达三千纸,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帖即其中之一。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今有刻本传世。

《十七帖》

唐太宗李世民所藏王羲之书卷,所集均为王羲之信札,因开头有“十七日”字,故称《十七帖》。此帖曾作为唐贞观年间弘文馆学习书法的范本,故又有“馆本”之称。后世《淳化阁帖》等名帖多摹刻上石。此帖反映了王羲之草书的艺术特色。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