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参与发掘的青塘山琉璃窑址已开工
我院参与发掘的青塘山琉璃窑址已开工
我院参与发掘的青塘山琉璃窑址已开工
时间:2012-05-10

  建筑用琉璃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对明代琉璃的生产状况及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我院决定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的明代武当山琉璃窑进行考古发掘。该项目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并于4月12日正式开工发掘。
  4月11日,我院派出的由古陶瓷研究中心专家王光尧、赵小春、孙悦三人组成的第一批工作人员进驻考古工地,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位于青塘村西北隅庞湾地区的琉璃窑址被掩埋在土层下,很难判断具体位置。在窑址周围随处可以见到散落于地表的琉璃残件,这些残件以筒瓦、板瓦为主,还有其他建筑构件。当地村民常常捡拾一些相对完整的琉璃瓦用作自家民房的建筑材料。工作人员对这些情况一一拍照留影,并做了相应记录。
  4月12日清晨,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截止到4月底,已开挖4个探方和2条探沟,开掘面积达200平方米。在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琉璃瓦件和其他建筑构件,还有为数众多的匣钵支钉等窑具,说明当时该窑烧造规模相当可观。其中重要实物包括印有“和记”铭的残瓦,装饰龙纹的瓦当、滴水,基本完整的筒瓦等。这些出土文物为确定该窑的皇家窑厂性质和烧造年代提供了有力佐证。
  据史料记载,明代永乐、嘉靖时期,皇家曾两次大规模修建武当山玉虚宫、金殿等建筑群,需用大量琉璃。这些皇家专用琉璃的烧造地点众说纷纭,有北京说、南京说、江南说等。通过对该窑址的系统发掘,可以基本断定明代修建武当山所用琉璃当出自此窑。
  目前,对该窑址的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匣钵

窑具的一种。烧窑时用以盛放单件或多件器物。以耐火粘土制成,一般为筒形或漏斗形,也有“M”形、碗形、椭圆形等。
匣钵的使用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起到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的作用。另外,使用匣钵可使瓷器受热均匀,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视作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

支钉

烧窑用的支具之一。有些瓷器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在器底以三或五枚细小尖锐的支钉等距支住器物,入窑焙烧。烧成后器底留有细小的露胎支钉痕。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建武

东汉光武帝年号。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