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明代紫禁城外朝之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称太和门。
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建筑的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长春书屋”是乾隆皇帝的私人书房。乾隆皇帝弘历为皇子时,雍正帝曾在圆明园九州清晏别室召开法会,赐号弘历“长春居士”,故以后乾隆皇帝的御用书屋,多以“长春”命名。据《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登基不久的弘历下旨改造即将入住的养心殿,将勤政亲贤殿后的仙楼改造为书房,并御题“长春书屋”匾。此外,以“长春书屋”命名的御用书房在重华宫翠云馆、清漪园、圆明园九州清晏、西苑绮思楼、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皇帝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弘历归政而修建的养性殿,也完全按照养心殿长春书屋建了养性殿长春书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