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举办“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暨“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学术座谈会
故宫博物院举办“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暨“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学术座谈会
故宫博物院举办“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暨“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学术座谈会
时间:2016-11-28
  2016年10月25日,“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简称“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暨“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简称“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斋宫举行,与之配套的学术座谈会也于当日下午两点在故宫建福宫花园敬胜斋召开。与会代表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上海市博物馆、台北故宫、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相关机构和院校。就与展览密切相关的明代御窑瓷器这一主题,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座谈会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主持。
  故宫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首先发言,耿先生回忆了20世纪30年代左右,社会上对成化御窑瓷器的认识并不清晰,但孙瀛洲先生却较早认识到成化御窑瓷器的价值,并凭借丰富的经验,总结归纳出利用成化御窑瓷器所署款识鉴定成化御窑瓷器的歌诀,这一歌诀如今仍被研究成化御窑瓷器的学者大量引用。耿先生认为随着对景德镇御窑遗址不断深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成化御窑瓷器标本,这为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成化瓷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也逐渐揭开了成化御窑瓷器的整体面貌。故宫博物院和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器)厂自古渊源深厚,此次双方通力合作将成化御窑瓷器的传世品和出土品一同展出,可谓意义重大。相信在各方的合作和努力下,必定能将成化御窑瓷器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研究馆员是这次“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的策展人,发言中他首先表示这次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合作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和景德镇御窑考古新成果展,意义十分重大。故宫博物院将院藏成化御窑瓷器精品悉数予以展示,这在故宫博物院成立91年历史上尚属首次。本次展览是目前为止在大陆地区有关成化御窑瓷器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一次展示,广大古陶瓷专业人员和爱好者可以大饱眼福。接着他谈到,对于成化御窑瓷器的认识就如同前面耿宝昌先生所说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自1975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开始出土成化御窑瓷器残片标本开始,随着出土标本的不断增多,对于成化御窑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步推进。在对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传世品中所不得见的瓷器品种,如这次展览中可见的青花鹤颈瓶以及素三彩鸭式熏。这些都对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成化御窑瓷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展览的特色,是将故宫博物院藏的成化御窑瓷器传世品与景德镇御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落选品进行比对展示,由此可以得见成化朝御窑瓷器的拣选标准。吕成龙研究馆员还特别强调,应将成化御窑瓷器置于成化朝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这包括成化皇帝本人的生平、性格以及志趣,还有成化一朝的朝政等,这些都对成化御窑的烧造有着一定的影响。后世对成化御窑瓷器多有仿烧,本次展览专辟一单元展示后代所仿成化御窑瓷器。针对成化御窑瓷器的鉴定,吕成龙研究员谈道,鉴别成化御窑瓷器主要还应综合器物造型、纹饰、画功、胎釉和款识等几个方面,其中孙瀛洲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所总结出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年款歌诀和“天”字款歌诀,仍是我们今天鉴定成化御窑瓷器所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王光尧研究馆员是本次“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的策展人,在发言中他谈到举办该展览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和考古出土品相对比,让大家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明代御窑瓷器面貌。依靠近些年所积累的考古成果,透过器物本身去更全面地了解明代御窑的生产制度、工艺流程,而仅仅依靠对传世品进行研究是无法企及的,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针对此次展览,王光尧研究馆员还特意提到这次展览中设有VR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可让观众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从而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和分享考古发掘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来自台北故宫的蔡和璧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台北故宫所藏成化御窑瓷器概况。她谈到台北故宫收藏的成化款瓷器大约有700件左右,但这其中包含从明代万历时期开始到清代道光时期为止所仿“大明成化年制”款各类瓷器。从传世品看,成化御窑瓷器基本都是小件器物,“成化无大器”的说法也即由此而来。但在这次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合办的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中,却看到有在台北故宫收藏中所不得见的成化御窑瓷器大件器物,这就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成化御窑瓷器的认识。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研究员表示,此次参展的考古发掘品是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30多年来的考古积累。随着对明清景德镇御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使我们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认识也逐渐提高。特别是2004年和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分别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考古发掘,获得不少新的成果。这次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将诸多不同品种的明清御窑瓷器拿到故宫博物院进行展示,希望从考古学的角度综合考察明清御窑生产工艺的演变。江所长表示,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需要多方合作,感谢故宫博物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沈岳明研究员则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浙江省瓷窑遗址考古的相关情况。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合作发掘的德清县火烧山窑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发掘的上林湖后司岙窑址,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解决瓷器的起源及越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同时也表示,通过观看这次举办的展览,对解决浙江窑址出土一些器物的年代问题也有所启发。任万平副院长就此补充说,虽然浙江省考古所发掘的瓷窑遗址在年代和窑口上与景德镇御窑遗址有所区别,但是双方在方法和手段上仍是有许多可相互借鉴学习之处。
  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代表纷纷就这次展览和成化御窑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研究馆员从统计学和实验考古的角度作了发言。他认为可以利用传世品和考古成果,对成化御窑瓷器某一品种的成品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并依托考古发掘的标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成化御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陶瓷部主任陆明华研究馆员则表示,这次将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和景德镇考古新成果在故宫博物院集中对比展示,对于研究成化御窑瓷器以及成化御窑瓷器对后世瓷器烧造的影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陈华莎则向大家介绍了伊朗收藏的成化御窑瓷器,并从中西交流的角度对成化御窑瓷器烧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南京博物院霍华研究馆员则介绍了江苏淮安发掘出土的两片刻“天”字款的龙泉窑青瓷残片,并提出应进一步探讨其是否与成化御窑斗彩“天”字罐所署“天”字有关联。
  座谈会最后由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作总结发言。张先生在发言中首先结合自己对陶瓷窑址考古的经历,讲述了对陶瓷器和考古学的认知过程。认为陶瓷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传世品或是瓷窑遗址进行客观研究,而是应深入到陶瓷器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和烧造制度。在研究官窑瓷器的同时,还要充分关注民窑瓷器的烧造,要将陶瓷研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张先生希望大家利用新的考古成果,将古陶瓷研究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座谈会讨论环节结束后,与会代表还共同观摩了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带来的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的28片瓷片标本。代表们纷纷表示,看了展览再观摩标本,感觉收获更大。

斋宫

明制。建于天坛内西侧,东向,为皇帝致斋专用之宫。百官在各自衙署内致斋。斋戒中要求:“不饮酒,不食葱韭薤蒜,不问病,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不与妻妾同处。”清朝雍正年间宫内建有斋宫,祭天时,皇帝于大内斋宫致斋二日,坛内致斋一日。百官皆斋于公署。其制辞是:“凡陪祀致斋各官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有疾有服(守孝)者皆弗与,其有故违不到者,察治之。”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欣闻贵院网站即将开通,我谨代表南京博物院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国的文博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博物馆事业更是开始了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肩负起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普及科学技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任。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博物馆也将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手段而翻开崭新的发展篇章。时值新世纪的开端,贵院网站的揭幕和其他博物馆网站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开始步入了信息时代。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藏品的保管和研究、文物保护、展示等手段都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博物馆局域网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将带入大量的文物资源,由此将促生大量的虚拟博物馆,使博物馆真正地走入千家万户。因此我们有理由展望信息技术为博物馆带来的美好前景。 最后,我衷心祝愿故宫博物院网站欣欣向荣,成为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楷模! 恭祝 安祈 南京博物院院长 徐湖平 2001年7月12日

策展人

通俗地说,就是展览的“导演”,即那些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的博物馆,起源是由于博物馆的收藏品需要不时地向公众开放,它们不能老是按照年代陈列,必须有主题、有选择,强调一种编辑的展示概念。这种展示方式渐渐地扩展到当代艺术领域,并为其所吸纳。策展人又兼具艺术家组织者、艺术批评家、沟通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等责任。对现代展览来说,有策展人和没有策展人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展览是沉闷乏味还是引人入胜,取决于有无策展人,以及策展人的能力高低。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御窑厂

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素三彩

陶瓷中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低温彩釉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经低温再次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景德镇,清代康熙年间进一步发展。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越窑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张先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是著名词人。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说:“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