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华研究馆员谈四川石渠吐蕃时期石刻群调查新发现
罗文华研究馆员谈四川石渠吐蕃时期石刻群调查新发现
罗文华研究馆员谈四川石渠吐蕃时期石刻群调查新发现
时间:2015-08-20
  2015年6月17日,故宫博物院罗文华研究馆员在院第二会议室作了题为《四川石渠县吐蕃时期石刻群调查新发现》的学术报告,来自院内宫廷部、器物部、研究室、故宫学研究所及其他北京市文博单位30余人旁听了讲座。
  罗文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汉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先后受邀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藏学及佛学系、意大利亚非研究院、法国科学院汉学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德国马普研究所做研究访问。2005年来,在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甘肃永登地区、西藏地区主持和参与了汉藏佛教美术田野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精通藏文、梵文、满文,将文献研究、故宫藏品研究和田野工作紧密结合,努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先后发表论文近70篇,出版有《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龙袍与袈裟 : 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等5部专著。
  自上世纪初在石渠县境内洛须镇附近发现照阿拉姆石刻造像以来,这一地区吐蕃时期遗迹的调查一直未有重大进展。2010——2013年经过故宫博物院和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有多处重要的藏文题记。此发现成果被评选为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由于这个新发现牵涉到诸多问题,如古藏文、古代交通、古代宗教史、古代美术史以及古代政治军事关系等,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的问题多,得出的结论少,因此讲座主要是汇报这次发现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初步结论作一介绍。
  四川省石渠县位于青海、四川、西藏三省交通要冲地区,也是吐蕃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所覆盖的地区。此区域内陆续发现有3处早期石刻群遗存,包括须巴神山石刻群(13幅)、白马神山石刻群(3幅)、烟角村石刻(1幅),共计石刻17幅。罗文华研究员从图像的题材、内容及风格特点等方面对此次发现的石刻进行逐幅分析介绍,并结合唐卡和文献资料,明确图像的主题和意义。
  石渠县须巴神山石刻群发现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在于“须巴神山石刻群有丰富的古藏文题记,能够准确断代”,罗文华研究馆员如是说。目前发现的藏区早期摩崖石刻或造像很少有明确的纪年信息,其中仅西藏昌都地区仁达摩崖造像(804年)和青海玉树贝纳沟文成公主庙的摩崖造像(806年)有造像题刻能够准确进行断代。而须巴神山石刻群带有断代信息的古藏文题记,不仅为这一点的摩崖石刻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年代判断,即八世纪中后期,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风格和图像特征来推断这一线,乃至整个金沙江流域所发现的摩崖造像的基本年代范围大致在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
  而在唐蕃古道的支线的问题上,过去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始终锁定于金沙江流域与唐蕃古道的关系。此次发现再次强化了金沙江东畔洛须镇在唐蕃交流中的重要性,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摩崖石刻群的发现更是将这条路线的方向指向雅砻江上游,这是此前学术界从来未曾论述过的。目前,由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尚不充分,不能证实这条路线有无可能是唐蕃官道主干道之一,但是从大量摩崖石刻存在于石渠,几乎可以判定从洛须渡过金沙江,向东到达雅砻江上游,向西北方向与唐蕃官道相接的路线至少是当时较为常用的一条通道。未来如果能围绕着长江干马乡往雅砻江上游西北方向以及雅砻江河谷向南两个方向进一步开展考古调查,并有所发现,则很有可能最后判定这条路线的真正走向及其与唐蕃古道的关系。
  在现场提问环节,听众表现十分活跃,从摩崖石刻线描图的具体描绘问题到造像风格背后的工匠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都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其中,有观众提到除美术史研究的图像学、传统的风格学研究方法以外,是否可以在藏传佛教研究中应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罗文华研究馆员回答道:此次发现的造像年代集中,各方面的特征,比如莲瓣、服饰等等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变化痕迹,因此考古类型学的使用有局限性。如果是面对从7世纪到9世纪这么长时间跨区域的大量可比较的材料,而且有相对清晰的比较点的话,可以考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再者藏传佛教,尤其是摩崖石刻、壁画,类型学和图像学区别不大,而且图像学对于藏传佛教的研究更为实用。因为藏传佛教的图像非常严谨,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判断图像身份。这点从唐代一直到今天的藏传佛教几乎都是如此。而类型学需要有一定的地域和空间差距才能发挥作用,要谈到类型学就要通过不同的点,不同的标准来判断演化过程,这在藏传佛教里面使用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目前来看,在藏传佛教的研究中图像学结合艺术风格的方法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梵文

亦称“梵字”、“梵语“、“梵书”,是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梵文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石刻造像

古代宗教雕刻艺术中的一个类型。一般指佛教或道教单独或成铺的雕刻作品,多见于寺庙。南北朝、隋唐是石刻造像的鼎盛时期,其时不少雕刻精美或有纪年铭记的雕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达摩

全名菩提达摩(Bodhidharma,?—528年),南天竺僧人,“达摩(磨)”意译“道法”。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经海路到广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坐达9年,其间得弟子慧可,授《楞伽经》四卷。慧可师承心法,开创中国禅宗一派,故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于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熊耳山。有关达摩的雕塑、绘画作品多取其“渡海”、“面壁”等神化传说故事为题材。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 680年),唐朝宗室女。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至长安求婚,唐太宗慨然应允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 641年)公主赴藏完婚。文成公主知书识礼,博学多才。她在入藏时带去了乐队和许多工匠、家具、绸缎、经籍、谷物种子等,使中原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陆续传入吐蕃,在沟通汉藏两族人民情谊,促进中原和藏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后世藏族人民对她十分崇敬,大昭寺内塑有她的塑像,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是她亲手所栽,她的事迹在藏族民间家喻户晓。

金沙江

金沙江,其为长江之上游,发源自青海,流入云南境内始称金沙江。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