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遗韵 旷代绝笔——记“韩休墓壁画与韩滉《五牛图》研讨会”
唐风遗韵 旷代绝笔——记“韩休墓壁画与韩滉《五牛图》研讨会”
唐风遗韵 旷代绝笔——记“韩休墓壁画与韩滉《五牛图》研讨会”
时间:2015-11-20
  2015年9月29日,“韩休墓壁画与韩滉《五牛图》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兆祥所召开。故宫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协同举办了此次会议。
  会议上半场主要对韩休墓壁画的图示内容进行解读,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主持。韩休墓发掘项目的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刘呆运先生就此次考古发掘情况作了详尽的报告,认为此墓中的出土墓志和墓室壁画对研究韩氏家族及唐代壁画至关重要。
  就壁画的图示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郑岩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给予介绍。郑岩教授认为,单从写实角度研究图像或有不妥之处,乐舞图中的人物是南北方意象的杂糅,并非写实可以解释,画中人物服饰华丽、构图整齐。薄松年先生提出:唐代美术是一种贵族美术,善于表现精致富丽的内容,借此凸显贵族社会的需求。树下高士图与乐舞图主题风格不协调。郑教授解释,这可能是幻象的杂糅组合,并不构成严格的宗教观念。对郑岩教授“山水图行笔粗率”的观点,朱青生教授持不同意见。他从壁画中透露的“疏体”和“书画同源”问题解释墓中的图示和笔意;山水图与颜真卿《祭侄文稿》两者的运笔有相关性,并非笔法粗率而是我们文化现世起源的追求。
  壁画是时尚的结合体,图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北京大学李淞教授认为乐舞题材多出现在唐代贵族墓室中,图中场景是唐代宫廷乐舞的生动再现,隐士图或蕴含墓主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墓中壁画是墓主人对理想人格、居所和归宿的向往,是价值观自然观生命观的体现,构成壁画结构的内在关联。
  会议下半场由故宫博物院专家对《五牛图》的收藏、造型、题跋及修复作报告交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主持。
  故宫书画部张震先生从乾隆题跋入手探讨《五牛图》内涵。他认为最初该图只是文人的赏玩之物,后强调与“农艰”有关,牛的含义从隐逸转向农耕。乾隆将项圣谟《临韩滉五牛图》、蒋廷锡摹《项圣谟临韩滉五牛图》与韩滉《五牛图》三卷合藏在丰泽园的斋室里,命名为“春耦斋”。通过此命名和乾隆的一系列活动,《五牛图》变为国家重要农业典礼的附属物。春耦斋中的《五牛图》因为特殊的收藏活动具有了政治意义。
  故宫研究室余辉先生和王连起先生对《五牛图》的造型和跋文分别作了详细的考证。余辉先生从韩滉生平探求影响《五牛图》造型的因素。浦津渡出土的四尊铁牛为公元724年铸造,而公元777年之后,韩滉南下做官,浦津渡是其出陕的必经之地。韩滉经过此地会有所观摩并用于创作中。王连起先生根据五牛图中的三段题跋讲述赵孟頫的相关经历。赵孟頫入仕元朝,自知兼济天下不可实现,尤其是元世祖晚年,派其当耳目,他十分惶恐,于是要求外调。至元二十八年他从赵仁举手中购得五牛图于家中研究。题跋中“不知何时归太子书房”表明此图被元英宗强行要走。徐建华先生对《五牛图》的修复问题简单介绍。此画送修前脱色严重,由于年限较长,纸张起到氧化作用,矿物质颜色沉积,植物颜色挥发,给画心清洗造成困难。纸张破损,修补难度较大。另外骑缝章的揭裱造成困难。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与现场听众对《五牛图》的作者及真伪进行了热烈讨论。余辉先生强调:不要解释和怀疑一切。若怀疑其真实性,需用可靠材料去证明。
  本次会议专家从考古、图示、笔法、题跋及修复等方面对韩休墓壁画及《五牛图》做出全新解读,也进一步厘清了韩休墓壁画发现的重要意义及其重要价值。

韩滉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官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德宗(李适)朝历任宰相、浙东西两道节度使,封晋国公。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的传世名作,造型准确,形态各别,用线粗劲质朴,设色轻淡沉着,具唐代风范,属韩滉真迹无疑。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座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项圣谟

项圣谟(1597—1658年),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浙江嘉兴人,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家学渊厚,诗画俱佳,于历代诸家多有临习,尤得力于北宋技法与元人神韵,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笔墨清隽,格调高雅,是明末不可多得的自成一格的文人画家。

蒋廷锡

蒋廷锡(1669—1732年),字扬孙,号西谷,又号南沙,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赐进士。雍正元年,世宗胤禛敕其校勘重编《古今图书集成》,三年告竣。六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充《圣祖实录》总裁,十年卒于任上。著有《尚书地理今释》、《青桐轩集》等。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至元

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清洗

待镀件凉透,用铜丝刷蘸皂角水轻抖慢刷,将浮在表面白的霜抖掉,便显现出金光闪闪的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