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金沙江,其为长江之上游,发源自青海,流入云南境内始称金沙江。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全名菩提达摩(Bodhidharma,?—528年),南天竺僧人,“达摩(磨)”意译“道法”。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经海路到广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坐达9年,其间得弟子慧可,授《楞伽经》四卷。慧可师承心法,开创中国禅宗一派,故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于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熊耳山。有关达摩的雕塑、绘画作品多取其“渡海”、“面壁”等神化传说故事为题材。
文成公主(?— 680年),唐朝宗室女。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至长安求婚,唐太宗慨然应允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 641年)公主赴藏完婚。文成公主知书识礼,博学多才。她在入藏时带去了乐队和许多工匠、家具、绸缎、经籍、谷物种子等,使中原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陆续传入吐蕃,在沟通汉藏两族人民情谊,促进中原和藏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后世藏族人民对她十分崇敬,大昭寺内塑有她的塑像,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是她亲手所栽,她的事迹在藏族民间家喻户晓。
佛教称以香花、灯明、炊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以香花、饮食等供养称财供养;以修行、利益众生的供养叫法供养。提供供养之人便是供养人。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八大菩萨指常随佛陀左右护持佛法、拥护众生的八尊菩萨,据《八大菩萨曼陀罗》所载,其分别为观世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妙吉祥(即文殊)、除盖障、地藏菩萨等八尊。另《理趣经》、《药师经》等各有异说。
古代宗教雕刻艺术中的一个类型。一般指佛教或道教单独或成铺的雕刻作品,多见于寺庙。南北朝、隋唐是石刻造像的鼎盛时期,其时不少雕刻精美或有纪年铭记的雕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
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 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松赞干布(617—650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公元629年即赞普位后兼并诸部,最终统一吐蕃,定都拉萨。以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公元641年与唐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佛教也于此期间开始传入西藏。松赞干布为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被藏族人民尊奉为观音菩萨化身之法王。
中国古代天文学把天上一定的区域(十二星辰或二十八宿)和地上州郡邦国的位置相对应,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面说称“分野”。旧方志设“分野”一篇,记载本地区与天上星宿对应的位置,或称“星野”。
枪的部件之一,当火药填充枪管后用通条夯实。
师曾(1876-1923年),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善书法,篆、隶、真、行诸体皆工。画则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悍霸气。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等。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5代祖师,法名罗追坚赞,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于拉萨出家受沙弥戒。从其伯父萨班贡噶坚赞学习多种显密典籍,是年与其弟恰那多吉至凉州会见阔瑞,归顺于蒙古。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见其于六盘山,尊为上师。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又尊为国师,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年),八思巴领总制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的事务。翌年返归西藏,清查户口、设官封职,为元朝在西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划分卫藏13万户。至元六年(1269年)返回大都,呈献奉忽必烈之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古文),次年颁行。忽必烈曾三次于其座前领受金刚乘密法灌顶,加封“大宝法王”。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太子真金护送返回萨迦寺,十四年(1277年)卒于萨迦。其一生博学多才,著述丰富。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