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祥研究馆员讲述“康熙时期的养心殿”
郭福祥研究馆员讲述“康熙时期的养心殿”
郭福祥研究馆员讲述“康熙时期的养心殿”
时间:2016-10-19
  2016年7月14日上午,宫廷部研究馆员郭福祥老师在兆祥所为大家奉上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康熙时期的养心殿”。讲座由研究室余辉主任主持,来自宫廷部、古建部、器物部、文保科技部等部门的院内同仁聆听了这场讲座。
  主讲人郭福祥,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博物馆专业,现为宫廷部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陈列和研究工作,研究兴趣集中在宫廷印章、中国钟表史和宫廷钟表收藏史、中西文化交流和宫廷生活等方面。已出版《中国皇帝与洋人》《明清帝后玺印》《清代帝后玺印谱》《钟表的中国传奇》《受命于天——故宫藏清代皇帝御用玺印》《时间的历史影像——中国钟表史论集》《乾隆宫廷玛纳斯碧玉研究》等著作多部。
   本次讲座是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之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也是继王子林研究馆员“发现养心殿”讲座之后,又一场以养心殿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成果汇报。
  养心殿位于整个宫廷建筑里面的一个重要区域。在清代雍正以后,它几乎成为皇帝处理朝政以及生活的中心。关于养心殿的材料从雍正以后开始增多,原状也有留存,而早期的情况却并不是非常清楚。今天的讲座,是主讲人对长期积累起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成果,其中,尤以国外传教士的材料为主。
  首先,主讲人结合图像资料介绍了养心殿在紫禁城中的位置和建筑特色,指出:从位置来看,养心殿处在整个紫禁城核心区域的中心区,交通四通八达,可退可进可守,适于皇帝居住;从建筑特点来看,以乾隆时期的宫殿图为例,养心殿区域内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封闭性,私密性较好,易于控制和管理。这也是明初建此区域时,将其作为皇帝一个重要活动场所的原因所在。因此,从雍正时起,养心殿几乎取代了乾清宫,成为以后各朝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
  作为一个集政务、生活、宗教于一体的多功用的建筑群落,养心殿在雍正以后的内部格局、陈设是依据实际需要而随时变化的。这通过养心殿的现状可以了解。根据现有资料图可以看出,养心殿掺杂了雍正以后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如:勤政亲贤殿保留了雍正时期的特点;三希堂是典型的乾隆时期的样子;而东暖阁保留了光绪时期的垂帘听政的痕迹;隔扇、画芯等也都是晚清时期的风格。
  接着,主讲人回顾了以往关于养心殿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以往的研究都是以原状为基础进行的,而且基本都出自故宫人之手。傅连仲先生的《清代养心殿室内装修及使用情况》,依据相关档案对养心殿的建筑沿革、内部格局、室内装修及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是迄今对养心殿原状最为详尽的研究成果。此外,王子林老师的《养心殿仙楼佛堂及唐卡析》和《仙楼佛堂与乾隆的“养心”、“养性”》,傅连兴、许以林老师的《养心殿建筑》,以及周苏琴等老师的文章都可供参考。
  然而,关于康熙时期的养心殿,无论官私史料还是相关研究都非常稀少。主讲人通过长期以来对材料的梳理,发现目前为止对康熙时期养心殿的布局最为详细的描述是法国传教士张诚(P.Jean-Francois Gerbillon)的记载。
  张诚神甫1654年出生于法国凡尔登市,1670年进入南锡地区耶稣会香槟省修道士传习所。1688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和一批法国耶稣会士来到中国,进入康熙帝的宫廷供职。1689年,即康熙二十九年,张诚和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P.Thomas Pereyra)一起作为翻译随从人员,参与由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等人率领的与俄国进行划界谈判的使团,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由于出色的表现,张诚等人受到康熙帝的赏识和信任,和其他几位传教士一起开始进宫教授康熙数学知识。因为学习的地点主要在养心殿,这些传教士得以有机会对养心殿进行细致的观察,张诚才在其日记中留下了关于养心殿的生动描述。
  《张诚日记》关于养心殿的记载共有数百字之多。日记首先记载了养心殿的总体布局:“我派人去请苏霖神甫和我们一同回到养心殿。它包括当中的正殿和两翼的配殿。正殿朝南,有一间大厅和两大间耳房,一边一间。……大厅的两个耳房都是大间,约十三呎见方。……”郭老师分析,张诚所见养心殿的两个耳房当时都是大间,还未分割出很多小的房间,由此可知,康熙中期的养心殿还是非常简陋的。他接着分析了《张诚日记》对养心殿正殿、东次间以及西次间的记载和描述。其中,西次间是皇帝临幸此殿时的晏息之处,因而张诚的记载尤为详备。主讲人同时结合清内府档案对这些记载进行了佐证。根据《张诚日记》对养心殿的记载,郭老师总结出三点:首先,日记的记载反映出康熙时期养心殿建筑的基本格局与现存状况是一致的。其次,日记提供了当时养心殿内外檐装修的一些情况,记载表明和养心殿现在的造型基本相同;即使是作为皇帝晏息之处的西次间,其装修情况也都相对较为简洁朴素。再次,日记对当时养心殿内的陈设记载明确、详实。正厅和作为工匠施工场所的东次间的陈设都相对比较简单;陈设物品最多的是西次间,记载也较为详细,包括学习用具、书籍、珍宝、印章等等和康熙皇帝有密切关系的物品。
  关于康熙时期养心殿的功用,主讲人结合张诚等传教士的记载和清代的诗文集以及起居注、奏折等档案材料,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是养心殿造办处的制作场所;第二,是皇帝日常学习的场所;第三,是皇帝接见臣工的场所;第四,用作御膳处;第五,是小型的内廷铨选官员考试的阅卷场地。在养心殿的使用上,康熙朝与其前后朝都有着较大的差异。直到康熙六十一年,雍正释服,移居养心殿,这里才恢复作为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之处的功用,直至清亡。现在养心殿的内部状况就是雍正以后经过一代一代皇帝的修改逐渐形成的。
  讲座最后,听众们踊跃提问。问题围绕养心殿造办处、养心殿内部建筑的格局及其用途、养心殿建立之初的命名和功能、养心殿中电气化用品的进入,以及养心殿区域修复的状况等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郭老师一一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余辉主任说:养心殿在过去几十年里,它的修复本身也已经成为了历史。这个历史还在继续,要靠在座的诸位延续下去。感谢郭福祥老师精彩的讲座!也希望诸位继续关注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的活动,以后我们将继续邀请名家学者,为大家奉上更多精彩的讲座。

养心殿

传奇

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等也有称为传奇的。2.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品有《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碧玉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乾清宫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暖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仙楼

建筑的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张诚

张诚(1654-1707年),Jean Francois Gerbillon,法国人,字实斋。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奉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与白晋等来华传教。次年抵京,携来西洋天文仪器及图书多种。康熙二十八年(1902年)为中方译员,参加尼布楚中俄边界谈判。曾8次随圣祖赴满蒙各地巡行。后因通晓历法留京供职。译著有《实用几何学》、《满文字典》4卷、《张诚日记》等。

领侍卫内大臣

清代侍卫处最高长官。定额6员,以勋戚大臣充任,镶黄、正黄、正白旗各2人。掌统领侍卫处,统帅侍卫亲军,偕内大臣、散秩大臣拱卫扈从。平时,率所属会于太和门坐班。皇帝御门听政时列侍,宿斋宫则环卫,燕飨时则视席,大阅时则列队以卫御营,巡幸时则率其属扈驾,驻行宫则守卫。

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经康熙帝筹划,派出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代表团,赴尼布楚地方(今俄国涅尔琴斯克),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第一个界约《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界约》。归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配殿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康熙皇帝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