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侯慧明教授,刘丽副教授,青年教师王玉来、霍斌、孙宁等,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姚春敏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鲁西奇教授,朱海副教授,黄楼副教授,姜望来副教授,胡鸿副教授,吕博副教授,还有众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分别到场聆听了讲座。
本讲座源出王素先生2017年10月29日至30日参加“纪念西安碑林930周年华诞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论文,本是王素先生在出土墓志和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碑林会议上曾做简短报告,当即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因而,王素先生拟赴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出差,两个学院的负责人听闻,均向王素先生发出邀请,希望王素先生能在本学院举办讲座,介绍该研究成果。
两场讲座均分四个环节:(一)北魏尔朱氏族属检讨;(二)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发覆;(三)关于虞弘的族属及鱼国的今地;(四)必要的思考。
王素先生先从检讨北魏尔朱氏族属的意义说起,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梳理。他指出:周一良、姚薇元等先生秉承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尔朱氏的族属“契胡”就是“羯胡”,这一论断可以肯定。但关于“羯胡”的种族,陈寅恪、谭其骧、姚薇元、王仲荦等先生将其直接比附为中亚的某国、某族、某人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风险。相较之下,唐长孺先生认为羯胡属于杂胡之一种、西域胡在羯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观点最为谨慎。故宫博物院施安昌先生曾指出尔朱氏为粟特人,虽然所说多为推测,但并非毫无道理。因为新出《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图二 王素先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座现场
王素先生继续探讨与尔朱同时代并存在关联的虞弘的族属及鱼国的今地。1999年山西太原发掘隋虞弘夫妻墓,出土石椁浮雕具有浓厚的粟特地区流行的祆教色彩,但虞氏并非昭武九姓;出土虞弘墓志自称鱼国人,而鱼国又未见任何记载,故关于虞弘族属和鱼国今地,争论的将近二十年也未能形成定论。王素先生认为:该虞氏源出稽胡,中古音“稽”读qǐ,“契”读qì,仅一音之转,故稽胡即契胡,也就是羯胡。该虞氏与尔朱实为同族,亦源出粟特。中古语“鱼”“渔”通用,鱼国即渔阳国(今北京一带)。该虞氏本姓鱼,为水名,即渔阳的渔水。鱼氏初以渔水为姓,与尔朱氏以尔朱川为姓情况相同。鱼氏与尔朱氏都喜欢以水名为姓,或许二者有一定的渊源。鱼氏后来又改为虞氏,属于攀附古圣先贤和汉族大姓,从北魏孝文帝厉行“汉化”大背景观察,不足为奇。
王素先生最后提出两点思考:第一,学术论著不讨论常识。陈寅恪、唐长孺等前辈大师在学术论著中常用“人所共知,可以不论”等话语带过常识问题。本讲座探讨的有些其实就是他们不愿讨论的常识问题,显示了现代学人与前辈大师的差距,值得我们思考并奋起直追。第二,时代需要呼唤“南学”。所谓“南学”,主要指现在仅存于闽南粤东一带的中古音韵学与中古语言学。本讲座所探讨的问题并不难,只要稍具中古音韵学和中古语言学的知识,就可以比较容易解决。因此,从事中古文史研究的人,应该学习一点中古音韵学与中古语言学的知识。
王素先生的讲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大家对王素先生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学识深表钦佩!讲座之后,师生们纷纷就中华民族与汉化冒姓问题,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问题,与王素先生进行了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