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文物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讲座
海外中国文物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讲座
海外中国文物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讲座
时间:2025-04-18

2025年4月7日上午,在故宫博物院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国家文物局交流合作司(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副司长、二级巡视员朱晔应邀作了题为“海外中国文物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的专题讲座。该讲座是“海外藏中国文物研究与保护”系列讲座第一讲,由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故宫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林主持。讲座深入探讨了海外中国文物的溯源与流转历史研究,以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复杂性。朱晔老师通过成功案例、国际公约和国家政策解读,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在文物追索领域的进展和经验,特别谈到“青岛倡议书”的提出,展现了中国方案的创新性贡献,强调了学术研究在文物保护和追索工作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讲座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溯源与流转历史研究概念、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推进路径。首先,朱晔老师概述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详细阐述了溯源与流转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溯源研究指追溯文物的所有权历史,主要关注文物在历史上的拥有者及其合法性。通过对档案资料、销售目录、藏品清单等信息的研究,进行所有权的确认。溯源研究通常在西方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应用,以确保文物收藏的合法性。而流转历史研究是指对文物在历史过程中如何流失、流转的追溯,研究其流转路径。这种研究侧重于文物流失的背景,旨在揭示流失文物的非法来源和途径,推动其追回。朱晔老师进一步指出,溯源研究与流转历史研究的不同在于,前者专注于文物所有权的合法性验证,后者则关心文物如何流失、如何从合法所有者手中转移到海外。对于中国而言,流失文物的追索与返还不仅涉及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保护,还关乎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

 

第二部分,朱晔老师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意义做了深入阐释,她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物跨国流转的问题愈加突出,特别是中国文物的流失,使得国家文化遗产面临巨大的丧失风险。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将其提升到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因此,通过外交途径和政府间合作以及司法合作、协商捐赠,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文物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承载着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随着全球范围内文物归还趋势的兴起,中国也在不断努力推动流失文物的返还工作。返还工作对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战略意义,特别是当中国的流失文物通过外交、法律等途径回归时,不仅仅是物品的归还,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确认和回归。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文物追索返还的工作也有助于加深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与外国博物馆和政府的合作,可以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共同推动文物的保护与分享。这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

 

随后,朱晔老师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法律框架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的作用,以及各国在文物保护和返还方面的国际合作。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该公约成为了国际社会在打击文物非法交易和流失的法律基础。中国自1989年加入该公约后,在推动流失文物返还方面积极发挥了作用。讲座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国际案例,诸如希腊对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浮雕的归还要求,这为中国在国际文物返还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外交谈判、司法诉讼等途径,多个国家之间就文物返还达成了协议。

 

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与返还方面的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中国成功追索回多个重要的历史文物。例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意大利期间,意大利归还了796件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这标志着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接下来,讲座回顾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国内法律体系,中国从清朝时期开始就有了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文物保护体系。自198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以来,中国在文物保护和追索返还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2024年,《文物保护法》修订,首次将流失文物返还条款纳入法律框架,标志着中国文物返还工作的法治化进程。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第81条明确规定了国际合作是文物返还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加强了文物的追索机制。该条款还明确国家对非法流失的文物拥有永久的收回权,并为跨国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朱晔老师重点讲述了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模式。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外交、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文物的四种主要追索模式分别是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外交谈判和协商捐赠。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追索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成果卓著。目前,已追回51个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涉及13个国家和地区。朱晔老师通过例举多个具体案例,不仅展示了法律与外交手段的灵活运用,也说明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尤其是2024年我国与18国联合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整合“殖民背景藏品”“非道德获取文物 ”等国际概念,提出“平等对话、合作研究、多元解决”的中国方案,获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推动与美国、德国等博物馆合作开展馆藏中国文物溯源研究,建立“先研究、后追索”的学术基础。讲座中特别提到了李零教授耗时37年研究“子弹库帛书”流转历史,形成完整证据链,为向美国追索提供关键支撑。

 

最后,朱晔老师强调了溯源与流转历史研究是流失文物追索的必要基础,需打破西方博物馆“文物保护优越论”,以学术证据支撑合法诉求。这种研究涉及文物、考古、法学、档案学等跨学科合作,且难度和要求较高。目前,该研究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更多年轻学者的参与,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更有效地甄别海外收藏的中国文物并启动相应追索工作,实现更多流失文物的回归。同时,计划争取专项基金以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并鼓励故宫博物院的年轻学者积极参与,利用海外档案文献,推动更多历史流失文物回归,助力文化自信建设。

 

讲座结束后,主讲人与现场听众就文物追索问题展开交流,现场反响热烈。

 

图片1

主讲人 朱晔

 

图片2

主持人 王子林

 

图3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