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及其建筑简说——故宫学讲坛第二讲
藏传佛教及其建筑简说
——故宫学讲坛第二讲
藏传佛教及其建筑简说——故宫学讲坛第二讲
时间:2025-04-15

微信图片_20250317094354

 

在故宫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殿堂,一场关于藏传佛教建筑的讲座意义非凡。故宫内诸多完整的佛教建筑与佛堂,几乎清一色为藏传佛教,因此故宫藏有大量藏传佛教的相关文物,使其成为藏传佛教研究的重要阵地。2025年3月28日,“故宫学讲坛”系列讲座第二讲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贵祥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数字所演播厅)作题为“藏传佛教及其建筑简说”的专题讲座。

 

王贵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北京文史馆馆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从事建筑教育、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与研究40余年,出版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译著8部,出版中国建筑史学术专著23部。主办《中国建筑史论汇刊》、参与创办《建筑史学刊》。

 

此次讲座由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故宫学研究院古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南主持,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数字与信息部承办,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数字所演播厅)举行,来自院内外80余位听众聆听了讲座。

 

DSC0983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贵祥

 

DSC09827

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故宫学研究院古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南主持

 

讲座伊始,王贵祥教授首先介绍了佛教历史的大致分期,从公元前4-5世纪左右佛涅槃开始算起,印度佛教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约600年的时间。这三个时期,对中国佛教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一个时期:佛寂灭(一般认为是公元前 486 年)至公元1-2世纪,约600年,原始佛教时期,亦称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护持佛教,并有过及佛教史上的三次结集。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前往锡兰传教,形成以大寺派(后来又出现无畏山派)为主的上座部佛教,后来传承到东南亚各地,包括我国西南地区的中国南传佛教(佛教巴利语系上座部)。公元1 - 2世纪至8世纪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阶段大乘佛教兴起。公元1世纪马鸣菩萨创立大乘学说,公元2世纪龙树菩萨创立“中观论”,开启了以部派佛教大众部为基础的大乘佛教时代,持续约600年。此时期也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大传播阶段,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发展,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直至隋唐,逐渐传遍大江南北并走向极盛。大量大乘佛典如《阿含经》《法华经》等传入中国并被译成汉文,本土化的佛教净土宗、禅宗也开始形成。公元8世纪至14世纪为佛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此阶段佛教密宗兴起并走向衰亡。7世纪大乘佛教密宗兴起,整合中观、瑜伽派,吸收印度教咒术,向印度教靠拢,且受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挤压,佛教在印度本土渐趋衰亡。这一时期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均有影响。汉地密教(唐密)兴起,诸多密教经典传入,“开元三大士”来华推动了唐密发展。随着密教传入的大日如来、五智如来等信仰,部分融入后来的汉传佛教信仰。

 

随后,王教授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及汉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佛教的分期展开介绍。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末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二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67年),明帝遣使西域求法。汉传佛教分期分为初传时期、鼎盛时期、唐密盛期和中国化时代。

 

与此同时,西藏地区佛教的传入也经历了不同阶段。大乘佛教最初传入西藏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有关,文成公主带去两尊释迦牟尼造像,尺尊公主与文成公主推动了拉萨大昭寺与小昭寺的建造。松赞干布时期,因苯教教徒抵制、打压,佛教未在西藏占主导地位,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曾被埋藏地下约两个世纪。唐蕃联姻时,金城公主来到拉萨,再次将佛教带入西藏,并把重新发现的文成公主所带佛像移供于大昭寺,促使佛教基本思想与仪式在西藏逐渐萌生。

 

西藏地区佛教发展简况分为四个时期。1.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古象雄文化:公元前 4 世纪—7 世纪)2. 初期发展(前弘期:7 世纪—9 世纪中叶)3. 诸宗系发展(后弘期:10 世纪中叶—至今)4. 黄教对蒙古族与满族的影响。西藏佛教初期发展,在朗达玛灭佛之前,赤松德赞(khri-srong lde-btsan,742-797年)和赤德松赞(khri-lde-srong-btsan,约789-815年)两位赞普,延续前任赞普赤德祖赞(khri-lde-gtsug-btsan,704-755年)对佛教的支持态度。鼓励译经,先后从长安迎请过一些汉僧进藏。其间金城公主(710年入藏-739年殁)带去,以及后来的唐德宗(李适[kuo] 742-805年 [779年登基])遣派的汉僧都为西藏早期佛教做出一定贡献。赤德松赞在任内(唐代),还曾兴建噶穹寺(又称噶琼寺,或噶琼多吉英寺,在拉萨南热玛岗)。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始于赤松德赞赞普时期(约789-815年)印度高僧寂护(743年入藏)与莲花生(8世纪)先后入藏。寂护初入西藏传承的仍是佛教显宗基本教理,难以被信奉苯教的西藏民众折服。最后,寂护向吐蕃赞普建议,延请莲花生大师进藏。莲花生是乌仗那国(U-rgyan 或 Uddiyana,今巴基斯坦斯瓦河谷一带,法显《佛国记》称乌苌国,玄奘《大唐西域记》称乌仗那国)人,以其密教咒术闻名。寂护延请莲花生本意是希望他以咒术降服吐蕃地区故有苯教传统。随着莲花生大师到来,佛教在西藏初步立足,吐蕃赞普再一次从尼泊尔请回寂护,并开始筹建佛教寺院。这一时期的西藏佛教,一般称为藏传佛教前弘期(snga dar)。

 

清代唐卡中的莲花生大师像

 

西藏地区第一座大乘佛教密宗寺院,是寂护与莲花生来藏后,始建于779年,位于西藏扎囊县境内的桑耶寺。桑耶寺设计主持者是寂护,据说这座寺院模仿了古印度波罗王朝在摩揭陀(magadha,中印度王国)的欧丹达菩提(Anantapur)的基本格局,并采用了佛教思想中所描绘的世界结构作为寺院空间的创作原型。

 

桑耶寺内中心为一座三层高的大殿,称为乌策大殿

 

接下来,王贵祥教授详细的阐述了西藏佛教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及代表寺庙建筑。

 

一、朗达玛灭法与佛教复兴

 

唐天宝十四年,吐蕃王朝内部信奉苯教的贵族开始灭法,将大昭寺改为屠宰场,埋入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9世纪中叶,朗达玛赞普时期,地方势力为恢复苯教势力,对佛教进行大规模打压,史称“朗达玛灭法”。寺院门被封砌,佛造像被损坏,许多僧人四散逃离。朗达玛灭法70余年后,西藏西部王室努力使佛教获得新动力,开创了藏传佛教后弘期。

 

壁画中表现的朗达玛灭佛事件

 

二、西藏佛教后弘期(10世纪中叶 —— 至今)

 

朗达玛灭法事件(约在841年),在西藏佛教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人们将朗达玛灭法之前时代,称为藏传佛教前弘期;将朗达玛灭法之后历史,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西藏佛教后弘期(phyi dar)渐渐形成一些各具特征的宗教派别。

 

一方面,以讲论、弘传大乘经论为主的显教宗派;另一方面,以修持、传承密乘教法为主的密教宗派。总体上观察:西藏佛教脱胎于大乘佛教密宗教法。尽管早期西藏佛教中出现过一些显教派系,自15世纪渐趋兴盛的重要派系,包括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中的主要部分,都是密教派系。10世纪晚期至11世纪初,东印度僧人阿底峡来到西藏,其弟子种敦建立热振寺,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雏形。噶当派强调显密圆融与戒律修持,教义后被宗喀巴吸收,成为格鲁派的理论基础。

 

西藏林周县热振寺近景

 

三、西藏佛教诸宗系发展

 

西藏佛教在发展初期形成多宗派林立的景观,各宗派因传承与修持的密法不同,依据的典籍分为新、旧两类密咒。从西藏佛教史角度观察,先后出现的密教宗派大致分为:宁玛派(rnying ma-pa)、噶当派(bka’-gdams pa)、萨迦派(sa-skya-pa)、噶举派(bka’-brgyud)、格鲁派(dge-lugs-pa)等,及一些曾经出现过的,但渐趋消亡的小宗派,如希解派、觉域派、觉囊派等。

 

1、宁玛派宗系及其寺院

 

宁玛派形成于11世纪,以修习与传承旧译密教为主,传自8世纪的莲花生大师。其代表性传承家族有三素尔、龙钦绕绛。该派组织涣散,教义驳杂,部分人依靠法术活动,部分人传承经典与伏藏。宁玛派寺院在前藏有多吉扎寺、敏珠林寺等,西康地区有噶陀寺、佐钦寺、西钦寺、西钦寺。18世纪初,西藏宁玛派受蒙古准噶尔部侵袭而衰微,西康地区成为其中心。

 

宁玛派僧人的着装

 

西藏贡嘎县多吉扎寺现状外观

 

西藏扎囊县敏珠林寺现状外观

 

四川白玉县 噶陀寺 现状外观

 

四川甘孜 佐钦寺 现状外观

 

2、噶当派宗系及其寺院

 

由印度高僧阿底峡传入,经藏僧种敦创立。噶当意为教与训诫,强调对僧徒的指导。种敦创建热振寺,形成噶当派本寺,其弟子博多哇、甲怯喀巴等也建立了众多寺院。桑浦寺在显密两方面对藏传佛教产生影响,15世纪后,噶当派融入格鲁派。

 

3、萨迦派宗系及其寺院

 

萨迦派创于11世纪,13——14世纪在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中占统治地位。1073年在萨迦创建萨迦寺,因其寺内外墙壁涂青、红、白三色,俗称“花教”。萨迦五祖之第四祖八思巴与中央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为忽必烈授密教灌顶之礼。元帝国消亡后,萨迦派地位消退,15世纪后半叶又创建了那烂陀罗寺、哲域结蔡寺等。

 

萨迦寺内庭院局部

 

西藏日喀则萨迦县萨迦寺现状外观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4、噶举派宗系及其寺院

 

噶举派,本名为噶举(bya’-brgyud),也可称作噶尔举(dkar-brgyud)。修行者身着白色僧裙,重视密法修习,强调师徒口耳相传。有香巴噶举和塔波噶举两个传承系统。香巴噶举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创建了葭寺和桑定寺;塔波噶举创始人塔波拉结创建岗波寺,其重要分支噶玛噶举采取活佛转世相承最早,有黑帽系和红帽系。红帽系因十世却朱嘉错勾结廓尔喀入侵后藏,被清廷禁止转世。噶举派还有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等支系,各支系建有众多寺院。

 

噶举派寺院山南地区的桑定寺

 

西藏加查县岗波寺现状外观

 

5、格鲁派宗系及其寺院

 

藏传佛教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后期影响最大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是著名宗教改革家。他主张僧人严格遵守戒律,1409年在拉萨举办传招法会,创建甘丹寺。宗喀巴及其弟子创建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仑布寺成为黄教主寺。达赖喇嘛和班禅活佛转世系统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与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交往,使蒙古民众改信黄教,增强了藏蒙文化联系。

 

西藏拉萨甘丹寺现状外观

 

西藏拉萨哲蚌寺现状外观(局部)

 

拉萨色拉寺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现状外观

 

四、黄教对蒙古族与满族影响

 

蒙古民族对黄教的信奉始于俺答汗。1578年,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青海会晤,索南嘉措劝说蒙古贵族废止落后习俗,获得蒙古人好感。俺答汗大力宣扬黄教,使其在蒙古族地区广泛传播,内蒙古地区建造了许多黄教寺院。明代晚期,藏传佛教格鲁派通过蒙古传播到东北满族地区。后金努尔哈赤尊囊苏喇嘛为师尊,康熙初年创立莲花寺。清代定都北京后,对藏传佛教采取保护措施,迎请达赖、班禅进京,在北京、热河、五台山等地建造众多藏传佛教寺院,章嘉活佛在京城也有重要影响力。因为章嘉活佛与清廷密切关系,清代佛教格鲁派及其建筑在京北京、热河、五台山,取得不可小觑成就。据清代《理藩院则例》载,清代前期在京注册的藏传佛教寺院就有30余座。其中包括,雍和宫、弘仁寺、嵩祝寺、福佑寺、妙应寺、梵香寺、大资善护国寺、嘛哈噶喇寺、长泰寺、慈度寺、资福寺、西黄寺、汇宗寺、东黄寺、普度寺、普胜寺、慧照寺、大清古刹(察罕喇嘛庙)、化成寺、隆福寺、净住寺、三宝寺、三佛寺、圣化寺、慈佑寺、永慕寺、大正觉寺、阐福寺、崇福寺、宝谛寺、正觉寺、功德寺等。在传统的汉传佛教胜地五台山,自元代以来,在历代帝室,特别是清代帝室的推动下,使藏传佛教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五台山以菩萨顶真容院(文殊寺)为中心,有8座藏传佛教寺院,如:玉花池、寿宁寺、金刚窟、涌泉寺、七佛寺、三泉寺、善财洞、普安寺等。而在清代夏都热河(承德),也建有包括: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及殊像寺、珠源寺、广安寺、罗汉堂、广缘寺等11座藏传佛教寺院。

 

北京雍和宫万福楼外观

 

五台山菩萨顶真容寺山门

 

承德普乐寺外观

 

在讲座最后,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故宫学研究院古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南总结说:王贵祥教授系统梳理了从佛教历史到藏传佛教的发展脉络、教派特色与建筑风格,故宫的藏传佛教建筑和文物都展示了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当下,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意义重大。正如讲座所呈现,藏传佛教在历史长河中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激励我们进一步探索与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DSC09838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