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31日下午,为加强“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组成员与院外专家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学习并增长关于甲骨整理与编纂的知识和技能,本项目特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沈建华先生,在院第二会议室举办“甲骨图书编纂漫谈”专题讲座。这是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古文献研究所学术讲座第三讲。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王素主持并点评。
王素所长首先介绍沈建华先生的学术造诣,以及此次特邀沈先生到故宫举办讲座的目的。他说:本项目已进入图书编纂阶段,需要拓展思路,汲取以往甲骨图书的编纂经验。沈建华先生与文物部门有很深的渊源。1978年任安徽省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时,就曾被派遣到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工作。她不仅曾长期协助饶宗颐先生编纂《甲骨文通检》,还与曹锦炎先生合作编著《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校释总集》,与朱凤瀚先生合作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个人迄今已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初学集: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选》。她不仅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纯粹的甲骨研究专家,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纯粹的甲骨图书编纂专家。她的甲骨图书编纂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沈建华先生的讲座:首先谈学界对“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的充分肯定与普遍期待。然后介绍1899年安阳小屯发现甲骨迄今,有关甲骨整理著录图书的大致出版情况。最后,重点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的整理情况。她认为:故宫博物院的甲骨收藏与整理体制,与国家博物馆有相近之处,她于2003年应国家博物馆邀请,参加整理国博藏甲骨268片的经验和心得,值得提供故宫借鉴。她说:
国博藏甲骨分为10个组类:(1)组卜辞、(2)宾组卜辞、(3)子、午组非王卜辞、(4)历组卜辞、(5)出组卜辞、(6)无名组卜辞、(7)何组卜辞、(8)黄组卜辞、(9)非卜辞类刻辞、(10)无字卜骨与卜甲。工作要领如下:
(一)总体程序:甲骨整理,是个集体合作工程,如何做到多快好省、齐头并进,馆藏原始号十分重要。整理国博藏甲骨时,先让库房工作人员提供一份具有馆藏原始号和甲骨尺寸的Excel表格,再让他们提供一套甲骨工作照(非出版用的高清图片),得到这些材料后,便可以开始进行释文。释文的同时顺便分组、分类,登录缀合情况、钻凿痕迹等,并记录卜辞文字中提及的重要名词,以方便日后进行各式索引的编纂。图书登录的顺序号,是在释文全部完成后重新编的号,同时保留馆藏原始号和相关原始信息。这一点很重要。
(二)卜辞分期(组):这是甲骨整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将纷乱的王室档案排序,成为可利用的有效材料。李学勤先生曾说:若将十多万片甲骨都放在一个水平面来看待的话,将无法看清殷商273年的历史。因而解决甲骨分期(组)问题,将直接解决甲骨材料应用问题。从目前本项目释文组韦心滢提供的故宫藏甲骨的分期(组)目次来看,其本身便是一个整理研究的过程,无疑对甲骨分期研究能产生一定助益,并会受到甲骨学界的肯定与欢迎。
(三)分类索引:作为故宫这样庞大的甲骨整理项目,除了单纯的分期(组)整理,在不妨碍进度的前提下,还可以顺便做人物、地名、官名等分类索引。这无疑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对先秦学界的研究将会提供极大的方便。以我与饶宗颐先生合作编纂《甲骨文通检》为例,先后出版五册,第一册是先公先王,第二册是地名,第三册是天文气象,第四册是田猎,第五册是职官人物,耗费十年时间。先将所有字的部首挑出,再将相同字头的字归拢在一起。虽然耗时费力,但如果在做释文的同时就顺便分类登记,可以节省较多工时。
(四)甲骨释读:在做甲骨释文时,若遇到困难,建议参考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与日本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二书。因为甲骨释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子、午组与花东卜辞,其语句走向多未按照成规,必须熟悉卜辞语法才不致发生释读错误。我与曹锦炎先生合编的《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总共统计出甲骨文(包括异体字)约6000个字形,其中,对于甲骨字形的隶定,经过多次小组讨论,耗费五年时间才完成。
沈建华先生讲座完毕,本项目组成员就整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诸如:甲骨尺寸的标注、无字甲骨的编排、院藏甲骨的校重、人地同名如何判断、后期甲骨造字等问题,与沈建华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王素所长最后总结:沈建华先生整理国博藏甲骨的经验和心得,给了我们项目组成员很大的启发。故宫藏甲骨项目预计会整理出版60卷图书,甲骨图书编纂工作量巨大。希望在甲骨编目、摄影、拓摹等工作结束后,本项目编目、摄影、拓片、摹文等子课题组成员,也都能加入到图书编纂的队伍中。故宫藏甲骨图书的编纂,应该与时俱进,增编人名、地名、官名等索引。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本项目标志性成果《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做成最好的甲骨整理著录图书。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号逊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花鸟、走兽、虫鱼皆有妙笔,尤善人物。笔下仕女姿态雅逸,敷色清丽,风格近于费丹旭,与改琦、顾洛一同被称作晚清人物画三大家。所画花鸟鱼虫笔势灵动,色彩俏丽,风神自存。
是把两部以上的书合在一起出版,再统命以新书名的书。按所包括的书之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我国古籍中常用的分类法是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丛书所收子目书包含其中两个部类以上的称为汇编丛书,如《四部丛刊》;子目书都是属于一个部类的,称类编丛书,如《二十四史》,24种书都是属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种书都是属于子部的;所收子目书都是一个人著的称自著丛书,如《曹月川先生遗书》;所收的子目书的著者都是某一个地方的,或内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的,称郡邑丛书,如《辽海丛书》。中国的丛书始创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一部。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