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学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赴景德镇考察调研报告
故宫学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赴景德镇考察调研报告
故宫学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赴景德镇考察调研报告
时间:2025-04-16

故宫学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承担了5项“景德镇市申遗办2024年第一期开放课题”,3月23日,应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明清史研究所一行5人(所长多丽梅研究馆员、副所长张剑虹研究馆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文益、秘书李晨哲副研究馆员、博士后包秀慧)赴景德镇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此次考察聚焦景德镇高岭土开采与运输、古窑遗址、传统制瓷工艺、以茶瓷为代表的“一带一路”研究,旨在挖掘历史脉络,将清宫的档案、收藏,海外的历史文献和博物馆收藏同景德镇自身的历史遗迹、非遗技艺相结合,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3月24日上午,在浮梁县文物局叶时清局长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人先行前往高岭瓷土矿遗址及瑶里高岭村。高岭土矿遗址旁的石碑是为了纪念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后者将高岭土的学术名称译为国际通用的“kaolin”并远传海外,由此成为世界高岭土的名称来源。

 

图片1

“高岭土国际学术名称命名策源地”石碑,位于高岭瓷土矿遗址外

 

石碑旁就是高岭瓷土矿遗址复建的庙亭,该庙亭在清代为矿工家眷等待、祈福之所。考察团重点了解该庙亭的保存现状、建筑结构、重建的历史以及该遗址与周边村民居住区的关系。

 

云峰

高岭瓷土矿庙亭复原

 

图片2

高岭瓷土矿遗址修复图

 

亭

高岭瓷土矿旁的接夫亭

 

随后,考察团一行人沿途调研了高岭地区开采土矿及当时人工作业的历史。在一处大型露天采矿遗址处,考察团了解到,高岭地区以露天开采为主,17-18世纪为采矿的鼎盛时期。目前发现有汪家大槽、冯家大槽等四处大型露天采矿遗址。为了运送开采出来的高岭土矿,人们以花岗岩石板铺就高岭古道,古道每隔5里有亭,由地方乡绅出资建造,以便矿工及行人休息。高岭村瓷土矿及古道遗址保存完好,正在全力备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4

高岭地区大型露天采矿遗址标识牌

 

图片5

叶时清局长展示表土层下的高岭土

 

考察团来到高岭地区遗址发掘的几处探沟。经过前期对探沟的底层堆积考古发掘,共揭露地层3层:第1层:遍布整个发掘区。灰黑色土,厚0.05-0.4米。土质松散,出土器物较少,仅有青花碗残片2件;第2层遍布整个发掘区,红色粉砂土,土质松散,出土器物较少,仅有青白釉盘口沿、青花碗口沿和陶罐口沿各1件。第3层遍布整个发掘区,灰色粉砂土,土质极为松散,出土瓷器残片和青砖。

 

图片6

考察团在一处探沟考察

 

在结束高岭地区的考察后,考察团一行人来到东埠古码头处,考察瓷土装运的历史。东埠古码头是为景德镇输送高岭土矿的专用码头,目前保存完好。随后考察了高岭国家矿山公园。

 

古码头

考察团一行下往东埠古码头

 

码头石碑

东埠古码头瓷土装运告示

 

图片7

考察团在高岭国家矿山公园

 

在结束对高岭瓷土矿遗存及码头的考察后,考察团来到瑶里高岭村。这里的村落保存完好,步道两旁商住结合,游客络绎不绝。在高岭村中,考察团参观了陈毅故居、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瑶里改编旧址),学习了党史和抗战历史。瑶里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重大历史作用。在陈毅故居中,展陈了有关新四军的历史文物,整个博物馆与徽派建筑景观相融合。

 

拼

陈毅旧居及瑶里改编旧址

 

离开陈毅旧居后,考察团来到了著名的“狮冈胜览”,原为瓷茶商人吴佣舟的的私宅,融合了传统徽派建筑与西方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是那一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吴氏宗祠”是瑶里的重要历史建筑,对明清中国的宗族文化和祠堂建筑研究意义重大。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吴氏宗祠”的牌坊制式,以及内部陈设状况。

 

图片10

“狮冈胜览”建筑外观

 

图片11

“吴氏宗祠”牌坊

 

3月24日下午,考察团前往浮梁茶叶产区及浮梁古县衙。浮梁县是江西重要的茶叶产区,在清代“万里茶路”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著名的景德镇瓷器,茶文化也是浮梁地区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唐代便有诗人白居易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一诗文载入文献。

 

图片12

浮梁茶田及人文景观

 

结束了对茶产区的考察,考察团一行来到浮梁古城,重点对浮梁古县衙及清代江南衙署文化进行调研。

 

图片15

古城入口处的浮梁县大事记

 

图片16

浮梁县衙署的仪门

 

表演

衙署中的升堂复原展示

 

在对浮梁衙署的考察中,课题组成员重点观摩学习了县衙的建筑规制、察院制度、升堂表演以及税收体例等。考察结束后,考察团一行人与浮梁文旅局及古城旅游景区的领导及管理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主要议题是如何梳理衙署的历史文化脉络,构建更完善的旅游体验。

 

图片17

座谈会现场

 

3月25日上午,考察团调研了镇区瓷业生产中心。重点考察御窑厂遗址及周边考古窑址,分析明清官窑技艺特点,了解御窑厂城市边界考古的最新动态。考察团首先来到朱氏下弄考古遗址区,考察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通过目前考古探方的作业及保护状况,可以看到当时景德镇区的水陆运输系统遗存。

 

朱氏

朱氏下弄遗址区考古情况

 

考察团一行随后来到御窑厂遗址。得知目前遗址发掘和保护状况,包括储泥池、马蹄窑、御窑厂西墙等。在御窑厂东门外遗址中发现明代的瓷器垫饼和瓷砖等。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原因,该遗址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另外由于地理水文等因素,在探沟处有不断的地下水渗水,为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提出了挑战,增加了景德镇城市考古的难度。随后考察团来到御窑博物馆进行参观,观摩了各种修复的瓷器。

 

图片18

考察团在御窑厂遗址公园

 

御窑遗址

御窑厂考古遗址

 

遗存

御窑博物馆张江老师在御窑厂东门外遗址处

 

3月25日下午,继续考察镇区瓷业遗址,主要是落马桥窑址。考察刘家下弄古街区修缮复原以及景德镇关于三闾大夫的庙堂和相关的民间信仰。在落马桥遗址及刘家下弄古街区处,参观了各时期的窑厂发掘和保护情况。在三闾庙,重点考察了码头与古街,以及古街修缮前后的对比。

 

图片21

考察落马桥遗址探沟

 

落马桥

落马桥探沟发掘和保护状况

 

图片22

三闾庙清街入口处

 

三吕古街1

三闾庙古街建筑内部

 

晚餐后前往景德镇陶瓷工业博物馆,了解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新中国陶瓷生产的发展与技术变迁。

 

3月26日上午,参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古窑民俗博览区,系统了解陶瓷制作的发展脉络,观摩非遗技艺展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展陈的文物涵盖了从古代到建国后的精品瓷器。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课题组考察了制瓷传承人展示的景瓷制作流程及工艺,以及不同的窑型。

 

博物馆瓷甬

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出的瓷俑

 

瓷瓶1

绘有英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瓷瓶

 

工艺1

民俗博览区展示传统制瓷工艺

 

馒头窑

民俗博览区中的“馒头窑”

 

3月26日下午,赴蛟潭镇礼芳村考察明清景德镇窑柴的开采与运输产业链;赴湖田古窑址及民窑博物馆,调研景德镇民窑的开采与变迁。在礼芳村考察了村容村貌,以及村民居住的变迁情况。在湖田古窑址博物馆参观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历程。

 

礼芳祠堂

礼芳村正在修缮中的祠堂

 

湖田

在湖田古窑博物馆参观

 

通过三天密集行程的调研考察,课题组成员都感到收获满满。多丽梅研究馆员关注海外博物馆,特别是加拿大和俄罗斯博物馆的中国文物。通过对景德镇制瓷产业历史沿革和相关考古遗址的学习考察,多丽梅研究馆员对景德镇瓷器背后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原料、燃料的开采,烧窑的技艺,瓷器的运输与销售,瓷器所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等相关背景有了更系统的理解。了解景德镇瓷器参与对外贸易的运输线路,御窑瓷器的制作技艺,中国陶瓷博物馆所展示的外销瓷及御窑瓷器,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西瓷器交流中景德镇瓷的器型与纹饰,从而更好地对海外博物馆的藏品进行分类和梳理。通过中西方皇家瓷厂的对比,双方以瓷为媒展现出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物质文化交流史。

 

张剑虹研究馆员从事清代政治制度史和法律史研究,对浮梁古县衙相关历史和制度,特别是浮梁察院和廉政文化,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通过参观浮梁古县衙、中国陶瓷博物馆、御窑博物馆,张老师更加清晰地将清代衙署制度与官样瓷器的相关文献与古迹景观、瓷器文物相结合。浮梁县衙作为现存全国为数不多的五品县衙,象征着清代朝廷对浮梁县经济重镇地位的重视。对县衙原状陈列、衙署制度、县令事迹等内容的学习调研有利于后续对浮梁县衙与御窑厂的关系、清代央地关系、清代官样制度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参考浮梁县衙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结合清代的实录、会典、则例、档案、方志等资料,进一步透视清代县级的治理逻辑。

 

李文益副教授已对《中国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中国古代陶瓷文献辑录》、《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唐英督陶文档》、《清宫瓷器档案全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等综合性史料作了初步研究,并广泛搜集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销档与奏案、朱批奏折、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大连图书馆藏内务府档,台北“中研院”藏清宫档案等档案资料,细致梳理了其中有关明清景德镇督陶官制度的相关史料,并拟分督陶官设置、督陶官的兼任与专任、督陶官职责及其处罚、督陶官任职期间瓷器特色、督陶官思想、对督陶官的评价六大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通过这次全方位的考察学习,将文献中的史料信息具象化,有利于对史料进行分类、编目,更好地解释景德镇督陶官制度的疑难问题,为深入阐释景德镇陶瓷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发掘御窑厂督陶官与浮梁县衙及地方治理的关系。

 

李晨哲副研究馆员关注的内容是法国传教士殷弘绪与景德镇的关系,通过对高岭土历史渊源与瓷土矿遗址保护现状的考察,对瓷土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地把握。18世纪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传教旅行期间发现中国硬瓷的秘密正是在烧制过程中添加高岭土,他把这一技术记录在书信中并传回法国。一百多年后,另一位欧洲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江西考察,将高岭土的学术名称翻译为国际通用的“kaolin”一词,成为世界指代这一土壤的名称来源。殷弘绪的书信对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瓷器研究至关重要,后续法国人也在本土找到了相同原料,并借此机会推动成立塞夫尔王家制瓷厂。此次对高岭村的调研有利于将史料与景观、遗址结合起来,更深入地探讨景德镇瓷业对世界制瓷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此次在景德镇的考察,包秀慧博士对所承担的景德镇申遗课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高岭土开矿遗址、瓷土运输方式和线路的考察,加深了对康雍乾时期景德镇瓷器精湛制造工艺的认知。对各处瓷器生产和运输遗址和探方的考查,以及对御窑厂遗址及御窑博物馆、中国瓷器博物馆以及湖田遗址博物馆的考察,更直观地认识并见证了当时外交礼品瓷器的样貌。此次考察对乾隆皇帝赠英国使团礼品瓷器的课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考察素材。日后在材料整理过程中,可进一步结合考察材料对相关历史进行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