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时间:2005-07-06
  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以砖、石、木、瓦构造的典型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也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宫建筑群,并保存有大量珍贵书画、古籍及纸绢类建筑装饰。2005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为了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7月6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故宫博物院联合召开了“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共一百余人,会议还特别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博士。大会开幕式由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秘书长李化元先生主持。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先生代表郑欣淼院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晋宏逵副院长特别指出: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工艺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应该发挥对传统工艺的认知、补充、发展和提高的作用,让二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希望专家们利用此次研讨会畅所欲言,交流宝贵经验。随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陆寿麟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杜晓帆先生依次作了讲话,他们集中强调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认识传统工艺技术的“科学内涵”和对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书画类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交流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古书画装裱科学技术水平。
  参会代表针对古书画类(包括古籍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原则;古书画类文物装裱工艺与风格(国内与国外、南方与北方);古书画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法及其所用材料、工具;古书画类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古建筑室内装饰:贴落、对联、匾额及裱糊技术的研究以及装裱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作了精彩发言,故宫博物院的代表还结合本院与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项目——故宫倦勤斋的保护,将他们的修复、保护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整体介绍。
  与会代表先后参观了故宫重华宫和文保科技部的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故宫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并观看了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制作的短片——《太和殿·天子的宫殿》。
  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协会理事长陆寿麟先生做了总结发言,首先肯定了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陆理事长希望以故宫为基地,团结全国的文物科技工作者,就不同质地的文物开展多方面、全方位的文物保护技术学术研究与交流,共同提高我国的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科文

戏曲表演术语。剧本中提示在舞台上的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文字。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贴落

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装潢方法。四边镶绫边,类似于今天的镜心,但不加镜框,而是直接裱糊于墙壁或槅扇。一般尺幅较大,也有学者称之为“纸质壁画”。

倦勤斋

倦勤斋匾额,乾隆御笔。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意谓年老厌倦万机,以示此斋为太上皇在花园中的憇息之所。

重华宫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太和殿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院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创办,我国博物馆界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实体,有常设机构和日方常驻工作人员。 研究所位于我院非开放区,总占地面积2000m2,由主机房、演播厅、小展厅、研究室、办公室及附属用房组成。演播厅内安装了美国Sgi公司的ONYX3800超级图形工作站、比利时Barco公司最新型的GALAXY投影机和大型投影幕等高新设备,并设有54个观众席。 成立该研究所,使我院能够借助更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来强化“保护、研究和展示”为主的博物馆基本功能,其工作内容主要为以下4方面: 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我院古代建筑的形式、结构、装饰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系统、准确地采集和再现,并以虚拟现实(VR)作品的形式公开展示。 2.推进我院“数字故宫”建设,建立、充实和完善我院古建筑及院藏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库。 3.开发古建筑及文物数据采集、保存和展示的多种手段。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