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
唐兰
唐兰
  唐兰(1901—1979年),字立庵、立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浙江嘉兴市秀水兜。民国初年卒业于商业学校,曾学医、学诗词,复就学于无锡国学专修馆,遂发愤治小学,先研读《说文解字》,后渐及群经。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著《说文注》四卷,后渐致力于青铜器款识及甲骨文字研究,曾直接受教于罗振玉、王国维,并获称赞。
  30年代初,授课于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至京,代顾颉刚先生讲《尚书》于燕京、北京两大学,后讲金文及古籍新证,又代董作宾先生讲甲骨文字,并应聘在师范、辅仁、清华、中国诸大学讲授古文字学及诗、书、三礼。
  1936年受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日寇侵华,北平沦陷,辗转至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后方研究条件很差,但先生授课之余仍坚持不懈进行学术研究,成果迭出。1940年任中文系教授,同时任西南联大中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抗日战争胜利,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先生继续担任北大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其40年代所著《中国文字学》一书,曾礼先生评价“是在掌握新资料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崭新的、理论更严密的、方法更科学的文字学体系的一部代表作品”。“他提出的文字学理论,对于使文字学与音韵学、训诂学相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时对文字改革也付出了很大精力。
  1949年后,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理主任。1952年调入故宫博物院,曾先后任设计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列部主任、美术史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并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史学会理事、市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唐兰先生是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终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论著甚丰,对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代史学等诸多领域都造诣很深,且治学严谨,学术创见甚多,对所及领域均有很大贡献。先后发表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春秋战国是封建割据时代》、《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等在学术界举足轻重的论文50余篇,著述之多,罕与伦比。
  1953年至1972年,唐兰先生数次将收藏铜器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结识清末学部参事罗振玉,就读于东方文学社。1901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回国,任南通苏州等地方学堂习。后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和词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继又回国从事考订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工作。1922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2日,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62种,主要收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文》一书中。

尚书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学术委员会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为“学术工作委员会”,其委员包括故宫博物院以及社会各界文物专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负责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与研究工作。这一学术机构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智囊团”,曾对故宫博物院的建设起过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停顿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终于又恢复了活动。其在带动我院各项业务工作的蓬勃发展,统筹规划我院的陈列、文保、科研、出版、网站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坚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