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0年在中法大学学习,1933-1937年在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建研究。此后在北平市政府工务局文整处和其他部门任职,从事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并兼古建专业课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起在河北省宣化市政府建设科任工程师。1956年调入中央二机部第一设计院任工程师。1957年调入故宫博物院,在工程队、古建部任工程师,从事古建保护与研究。1979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80年被评为国家文物局先进工作者,1988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逝世前为中共预备党员,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璞子先生毕生从事古建保护与研究,他的研究涉猎很广,涵盖关于古代建筑的诸多方面,其中又以元大都和古建筑法式的研究见长。
元大都的研究在北京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承前启后之重要阶段,上可溯源辽金,下可联系明清,具有纲举目张之作用。在元大都及北京城的研究中,关于中轴线问题一向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即为元大都的中轴线;另一种则认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为元大都中轴线的东移。王璞子先生是东移说的代表。另外,又对辽金及明清城市和宫室加以研究,形成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法式之于古建,犹如文法之于语言。今人观古代建筑,仿佛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实为其法式规定之比例关系使然。王璞子先生早年即从事古建法式研究,其石桥、石闸、石涵洞做法的论文,至今仍是研究石作技术的重要文献。自20世纪50年代起,王璞子先生一直至力于清工部《工程做法》的研究。我国古代营造术书流传不多,最重要者首推《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梁思成先生将之称为研究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王璞子先生对《工程做法》的研究,不仅突出了理论性,而且还增加了实用性,为明清建筑的保护与研究奠定了基础性工作。
王璞子先生还曾任中国土木建筑学会会员、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会员和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工部
即《周礼》中所谓“冬官”、“大司空”,隋唐以后称“工部”并沿用至清。工部的职责是“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费”,凡土木兴建工程、水利工程、各项器物制作工程,都由工部管理。
《工程做法》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是当时建筑设计施工和工料经费核销的文书依据,营造业亦称之为“工部律”。
工程做法
清代建筑工程的设计修造说明,以文字为主。烫样、画样等均需以工程做法为准。
《营造法式》
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专书,由将作监李诫奉令编修。共36卷,357篇,分为总释、总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部分,按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分别记述,是我国现存最全面、系统、准确的建筑文献。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