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皇帝
【景泰皇帝】
(1450—1457年)
景泰皇帝(1450—1457年)
  明代宗景泰皇帝名朱祁钰,宣德三年(戊申,1428年)八月十三日生。明宣宗宣德皇帝次子,母贤妃吴氏。朱祁钰是明朝第七代皇帝。“代宗”的庙号,表明他不过仅是代替他人当皇帝,因被废为郕王,死后也不能进明帝陵,只葬在京西金山。
  正统十四年(1449年),当皇帝亲征被瓦剌生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内外一片惊恐。为安定人心,皇太后下诏,立朱祁镇二岁的儿子见深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钰为监国,总理国政。朱祁钰上任后,果断地惩处了土木之变罪魁王振的党羽,起用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确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京中的局面虽有了些起色,但塞北的瓦剌却并末受到震慑,反以人质为要挟,不断侵扰边境,企图迫使明廷割地赔款。
  面对此情,大臣们纷纷上疏,提出眼下皇帝返国无望,皇太子又太小,只有另立一帝,才可使国家度过这危难之秋。皇太后虽不情愿,但也再无良策,只好下旨由郕王即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遥尊被也先扣押的正统皇帝为太上皇
  朱祁钰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登极,为中衰的明朝带来一线希望。当时朝中有人提出南迁议和的投降方案,遭到以于谦为首的主战大臣的坚决反对。于谦则提出,为防瓦剌长驱深入,应采取积极措施,赶造兵器,赶运粮草,招募兵丁,集合民夫,列营操练,出城守护。对此,朱祁钰全部采纳。就在明朝军民刚刚做好准备,严阵以待时,也先挟持着朱祁镇,亲率数十万大军,直逼北京城而来。景泰帝命于谦为统帅,军民同仇敌忾,初战告捷,大败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土木之变后,也先万没料到俘获一个正统皇帝,结果又冒出一个景泰皇帝,议和遭到拒绝;此时数十万大军已兵临北京城下,却又被打得大败而归。议和不成,进攻又失败,只好在将英宗扣压了一年之后,送还京城。已即位称帝的朱祁钰当然不愿再让出帝位。当朱祁镇返回北京,朱祁钰与他在东安门执手相泣后,便将他送进南宫软禁起来。
  朱祁钰在位期间,本来为抗击瓦剌入侵还做了些好事,但出于确保自己皇位传承的私心,又做了件大蠢事,即废祁镇之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名位,立自己儿子见济为皇太子,结果招致满朝大臣甚至自己皇后的反对。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代宗下台。
  二天之后,即正月十九日,朱祁钰在西宫病亡,年30岁。原在北京昌平陵区所营寿陵被废,以亲王身份葬京西黑山扈之景泰陵。

庙号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

瓦剌

明时生活于塞北草原的蒙古部族。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纷纷逃离北京,返回他们世代居住的塞北草原,其中一支称作瓦剌的部族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北方的强大力量。从永乐年间起,明瓦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建立了“通贡”与“互市”的关系。“通贡”是瓦剌与明廷政治隶属关系的一种表现,又是双方保持经济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瓦剌每年派遣大批使臣,带驼马皮货朝贡明廷,明廷则以钞巾、丝绢作赏赐。“互市”又称“马市”,是指在明官方控制下,内地汉族与塞北蒙古族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的贸易活动。正统三年(1438年)大同马市设立,使瓦剌与内地经济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监国

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代管国事,称为监国;有时君主因故不能亲征,由近亲代行职务,亦称监国;又君主本身尚在,而准备传位于嗣子,往往嗣子先称监国,然后正式称帝。

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喇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军50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慌忙撤退。后来又欲英宗“临幸”其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行军路线屡变,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喇军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之变”。

王振

王振(?—1449年),明宦官。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年少时被选入内书堂,后在东宫侍侯英宗。狡黠而得欢喜,由伴读升至司礼太监。英宗即位后,勾结内外官僚,权倾一时,是正统年间皇帝被俘这一重大政治危机的直接责任者。

于谦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钱塘(浙江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时初官御史,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在任19年,有惠政。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升任兵部尚书。反对都城南迁,拥立景帝,总督军务,为朝廷倚重。“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于谦以谋逆罪被杀。万历间追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也先

也先(1407-1454年),又作额森、厄僧以及也先台吉等。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欢子。明代蒙古瓦剌部贵族首领。正统四年(1439) 脱欢死,也先嗣位,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拉拢和征服周围诸族,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并以兀良哈三卫和沙州等卫为左右翼,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蒙古地区在衰落了几十年后,又重新兴盛起来。至15世纪中期,也先势力所及西起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连安格拉河以西、叶尼塞河上游,东为克鲁伦河下游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向中原进攻,并且在土木堡之役中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后经双方议和,英宗被送还,双边贡市恢复。瓦剌由此盛极一时。景泰元年(1450年),明敕书称其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枢丞相”。景泰二年(1551年),也先击败脱脱不花可汗。越二年,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于景泰四年(1453年)夏秋间自立为汗,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并封其次子为太师,建年号添元(天元),以“皇元”继统者自居。这样,也先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打破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观念,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氏族出身的大汗。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人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最终于景泰五年(1454年)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在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南宫

宫名。《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史记集解》:“徐广曰:入南宫。”《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史记正义》云:“秦时已有南、北宫。”

朱见深

朱见深(1447—1487年),即明宪宗,年号成化(1465-1487年)。朱见深在位期间沉迷于神道之术,纵情声色,以致权奸当道,政治腐败。画史中称他善画神像以及梅、兰、竹、菊等,从其传世的绘画作品来看还是颇有艺术造诣的。

夺门之变

木土之变后对皇帝重用于谦而心怀不满的武清侯石亨、大臣徐有贞及王振余党太监曹吉祥勾接起来,谋划了一场迎立太上皇复辟的宫廷政变。徐有贞是这一密谋的核心人物,他一方面秘密调集军力,一方面派内线通知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1457年2月10日)夜半,他们用巨木将南宫墙门撞坏,匆忙将朱祁镇扶上轿舆,冲入东华门,直奔奉天殿。正在午门外等待上早朝的大臣们,此时忽见徐有贞走出宫门,宣布皇帝复位,命大家前去恭贺。满朝文武无一人有思想准备,见殿上果然坐的是朱祁镇,只好列班朝贺。被软禁了八年的朱祁镇,瞬息之间,就这样又登上帝位,复辟称帝。史称“夺门之变”。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大事年表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己巳)
七月 也先犯大同边报日数十至,王振劝上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据实况力谏不可,帝不纳。乃下诏亲征,命郕王居守。
八月 十四日,驻土木堡,也先四面合围,不得出,帝被俘。官军死伤者数十万,战殁官员五十余人,史称“土木之变”。十七日,百官集阙下哭。次日太后命郕王监国。侍讲徐珵言“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尚书胡滢曰:不可。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书王直、学士陈循等议皆同。太监兴安、金英、孛永昌皆言于太后:“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于是,议遂定。郕王总百官,大小事俱启太后。于谦调军运粮,人心稍安。二十一日,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部署北京保卫战。二十二日,以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命郕王代总国政。二十三日,郕王摄朝,御午门左门,右都御史陈镒合诸大臣言:王振倾危社稷,构陷乘舆,请族诛以安人心。王振之党马顺叱陈镒退出,给事中王竑、刑科给事中曹凯捽马顺发,啮其肉,众亦起共殴之,立毙于廷。又振党二人亦击杀之。又抓王振之侄反跪于廷众争唾骂之,一时卫卒洶洶,朝班大乱,郕王惧欲起,于谦掖王止,请谕百官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稳定。遂拘振族少长皆斩。籍其家得金银六十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珍玩无算。
九月 廷臣合请太后曰:皇太子幼冲,应立长君,太后然之。告郕王,王惊让再三,后都指挥岳谦出使瓦剌归,口传正统帝旨,令郕王继统,王始受命,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正统帝为太上皇。
十月 也先诡称奉太上皇还,遂大举进犯。京师戒严。也先兵落都城,太上皇止于德胜门外,未能进,转西直门,皆防御甚坚不能进。也先兵至土城,居民升屋呼号,投砖石击之,援兵至,也先兵乃挟太上皇退去。
十二月 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尊郕王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立妃汪氏为皇后,迁太上皇后钱氏别居仁寿宫。
 
景泰元年(1450年 庚午)
八月 经朝廷派人与瓦剌交涉,十五日太上皇至京师,帝迎东门拜,上皇答拜,相持泣送太上皇至南宫。帝率百官行朝谒礼。
 
景泰二年(1451年 辛未)
十二月 以礼部侍郎王一宁、祭酒萧镃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
 
景泰三年(1452年 壬申)
五月 废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朱见济之生母杭氏为皇后。
 
景泰四年(1453年 癸酉)
十一月 新立之皇太子朱见济卒。谥怀宪。
 
景泰六年(1455年 乙亥)
七月 太监高平,谓南城树木多,恐生叵测,请尽伐之。帝从之。值盛暑,上皇尝倚树憩息,至是见之,大骇。

景泰七年(1456年 丙子)
二月 皇后杭氏卒。
十二月 帝以患病,罢明元旦朝贺。
 
景泰八年(1457年 丁丑)
正月  十二日,帝仍在病中。命诸臣议立太子事,但所见不一,乃以“早建元良”请。十四日,疏进,帝不允。武清侯石亨等谋,认为立太子不如复上皇可邀功赏。十六日,王直、胡滢、于谦会诸大臣,请复立沂王,拟日暮奏。未入而夺门之变起。是日夜,石亨、张軏、曹吉祥,密语定计立即夺门。上皇复辟,即皇帝位。此谓“夺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