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皇帝
【正统皇帝】
正统皇帝
(1436—1449年)
正统皇帝(1436—1449年)
  明英宗正统皇帝名朱祁镇,宣德二年(丁未,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明宣宗宣德皇帝长子,母贵妃孙氏。
  朱祁镇即位时,还是个9岁的孩子,朝政实际上是由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主理。“三杨”是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经验丰富,多谋能断。他们的辅政,使正统初年基本上继承了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但是,随着“三杨”的谢世和离任,朝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大权落到了太监王振手里。不过几年,终于酿成了皇帝被俘的震惊朝野的大祸。
  太监王振原在太子宫当差,他极善察言观色,迎奉拍马,把太子哄得难离他半步。朱祁镇即帝位后,便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
  明朝在洪武年间,本来定有严格的管束太监的制度,“三杨”主政时,王振还不敢过于嚣张,“三杨”去任后,王振下令摘去太祖所立严禁太监干政的铁牌,开始明目张胆地干预朝政。满朝文武尊呼王振“翁父”。
  明朝灭元后,蒙古族各部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逐渐强大起来。其中与明廷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一支称作瓦剌的蒙古部落,已成为明廷最大的边患。面对日益强大的瓦剌,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增加军备,整顿兵制,但都被王振驳回。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的主政人太师也先,寻衅发兵,分四路向内地进攻。明廷由于多年军备废弛,军队不堪一击,瓦剌军很快就越过边塞,引起明廷一片混乱。王振为邀功讨宠,不顾军力疲惫,粮草不足,竟怂恿皇帝率军亲征。结果号称50多万的明军,出征仅一个月,便在北京西北土木堡地方全军覆没。王振为部下所杀,御驾亲征的正统皇帝,被瓦剌军生擒,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其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英宗被尊为太上皇。次年被释归京,居南宫。景泰八年(1456年)朱祁钰生病,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及王振余党太监曹吉祥等乘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再复帝位,改年号天顺。后杀害抗击瓦剌保卫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谦等多人,而重用宦官曹吉祥等。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遗诏罢宫妃殉葬。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杨士奇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以行,泰和人。明建文初,入翰林充编修官。永乐即位,改编修。永乐二年(1404年)选宫僚,士奇为左中允,后为左谕德。永乐帝北征,士奇辅佐皇太子居守监国。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封左春坊大学士兼学士。洪熙帝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士奇自洪熙至宣德、正统三朝都官居内阁,一直居于决策地位,与杨荣、杨溥史称“三杨”。

杨溥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石首(今属湖北省)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皇太子迎帝太迟,被永乐帝下狱10年。洪熙帝即位后出狱,擢翰林学士,掌弘文阁事,进太常寺卿。宣德朝,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共典阁事,俗称“三杨”,至正统年间。

杨荣

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编修。永乐时任右谕德、右庶子、掌翰林院士、祭酒、文渊阁大学士,屡从永乐北征。洪熙时,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杨荣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以善断多谋著称,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著有《杨文敏集》、《北征记》。

“三杨”

这里的“三杨”是指明朝前期内阁大学士杨士奇(1365—1444年)、杨荣(1371—1440年)和杨溥(1372—1446年),他们虽然都是南方人,但无亲戚关系。他们是历经成祖(永乐)、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统)四朝(1403—1449年)的宰辅重臣,在朝臣中德高望重,声誉卓越,是明朝前期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自宣德帝于1426年登基以来,他们就在一起任职,因居地、郡望不同,时人称杨士奇为“西杨”、杨溥为“南杨”、杨荣为“东杨”。在他们的合力辅佐下,明朝在永乐之后仁宣德时期出现了一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面,即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因此,《明史》有“明称贤相,必首三杨”的说法。

王振

王振(?—1449年),明宦官。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年少时被选入内书堂,后在东宫侍侯英宗。狡黠而得欢喜,由伴读升至司礼太监。英宗即位后,勾结内外官僚,权倾一时,是正统年间皇帝被俘这一重大政治危机的直接责任者。

太子宫

明代皇权为长子继承制,皇长子无论嫡庶所出,均出任太子。当皇长子被立为太子后,即别居太子宫。明时太子宫为位于东华门内的慈庆宫。

司礼监

明代太监官署,具提督、掌印、秉笔记录皇帝口谕等职掌,由此而成为实权超过内阁的衙署。

铁牌

明太祖朱元璋将严禁太监干政之上谕铸于铁牌之上,立于宫中,以为警示。

瓦剌

明时生活于塞北草原的蒙古部族。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纷纷逃离北京,返回他们世代居住的塞北草原,其中一支称作瓦剌的部族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北方的强大力量。从永乐年间起,明瓦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建立了“通贡”与“互市”的关系。“通贡”是瓦剌与明廷政治隶属关系的一种表现,又是双方保持经济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瓦剌每年派遣大批使臣,带驼马皮货朝贡明廷,明廷则以钞巾、丝绢作赏赐。“互市”又称“马市”,是指在明官方控制下,内地汉族与塞北蒙古族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的贸易活动。正统三年(1438年)大同马市设立,使瓦剌与内地经济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也先

也先(1407-1454年),又作额森、厄僧以及也先台吉等。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欢子。明代蒙古瓦剌部贵族首领。正统四年(1439) 脱欢死,也先嗣位,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拉拢和征服周围诸族,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并以兀良哈三卫和沙州等卫为左右翼,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蒙古地区在衰落了几十年后,又重新兴盛起来。至15世纪中期,也先势力所及西起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连安格拉河以西、叶尼塞河上游,东为克鲁伦河下游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向中原进攻,并且在土木堡之役中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后经双方议和,英宗被送还,双边贡市恢复。瓦剌由此盛极一时。景泰元年(1450年),明敕书称其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枢丞相”。景泰二年(1551年),也先击败脱脱不花可汗。越二年,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于景泰四年(1453年)夏秋间自立为汗,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并封其次子为太师,建年号添元(天元),以“皇元”继统者自居。这样,也先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打破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观念,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氏族出身的大汗。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人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最终于景泰五年(1454年)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在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

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喇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军50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慌忙撤退。后来又欲英宗“临幸”其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行军路线屡变,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喇军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之变”。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南宫

宫名。《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史记集解》:“徐广曰:入南宫。”《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史记正义》云:“秦时已有南、北宫。”

石亨

石亨(?—1460年),陕西渭南人,能征善战,武艺高强。土木之变后,他协助兵部尚书于谦,成功地完成了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军,以功封镇朔大将军。景泰八年,与宦官曹吉祥发动南宫政变,拥正统皇帝复位,封忠国公,杀害于谦。后以图谋不轨罪下狱论死。

徐有贞

徐有贞(1407-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号天全翁,吴县人。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正统十二年(1447年)进侍讲。“土木之变”,也先率瓦喇军逼近北京,有贞主南迁,为于谦等叱责。景泰(1450--1456年)初改名有贞。后因迎英宗复辟,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给诰券,官至极品,权倾一时。后为石亨、曹吉祥构陷,被革爵治罪。亨败,释归田里,放浪山水间,十余年去世。《明史》评有贞“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书法善行草,出入怀素、米芾间,名重一时,对文徵明、祝允明的书法均有一定的影响。

夺门之变

木土之变后对皇帝重用于谦而心怀不满的武清侯石亨、大臣徐有贞及王振余党太监曹吉祥勾接起来,谋划了一场迎立太上皇复辟的宫廷政变。徐有贞是这一密谋的核心人物,他一方面秘密调集军力,一方面派内线通知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1457年2月10日)夜半,他们用巨木将南宫墙门撞坏,匆忙将朱祁镇扶上轿舆,冲入东华门,直奔奉天殿。正在午门外等待上早朝的大臣们,此时忽见徐有贞走出宫门,宣布皇帝复位,命大家前去恭贺。满朝文武无一人有思想准备,见殿上果然坐的是朱祁镇,只好列班朝贺。被软禁了八年的朱祁镇,瞬息之间,就这样又登上帝位,复辟称帝。史称“夺门之变”。

于谦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钱塘(浙江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时初官御史,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在任19年,有惠政。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升任兵部尚书。反对都城南迁,拥立景帝,总督军务,为朝廷倚重。“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于谦以谋逆罪被杀。万历间追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遗诏

待老皇帝死后宣读的安排有关后事的诏书,其核心是继位人选。

法天

法天(?--1001年),中印度人,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来中国,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等佛经。有人认为法天与同时代的译经僧法贤为同一人。

庙号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

大事年表
宣德十年(1435年 乙卯)
正月 帝以疾不视朝,命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初三日,帝卒于乾清宫,年三十八。遗诏:国家重务白皇太后。太子朱祁镇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时方九岁。时外廷传言,太后欲立襄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百官入宫,请见太子,太后即至乾清宫宣布“此新天子也。”士奇等呼万岁,浮议乃息。十一日作宣德帝陵。二十五日上宣德帝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二月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尊皇后为皇太后。时左右有请太后垂帘听政者,太后不许,并命罢一切不急之务,清除宫中玩好之物,时时劝皇帝向学。朝廷大政,群臣白太后,太后全命送内阁,待杨士奇等议诀然后施行。初九日,封帝弟朱祁钰为郕王。
三月 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罢山夫役一万七千余人。
六月 葬宣宗章皇帝于景陵。
九月 以王振为司礼监。振少选入内书堂,侍帝于东宫,狡黠得上欢心。
 
正统元年(1436年 丙辰)
二月 开始经筵。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同知经筵事,三杨辅政。少詹事王直等九人兼经筵讲官,翰林等儒臣分直侍讲。并定每月一讲,有仪注。中官王振及考功郎中李茂弘认为月讲是虚应故事,粉饰太平,君臣之情不通,可忧。初即位时,方讲开经筵,王振即导幼帝阅武,看武职试骑射。王振逐渐擅权。太皇太后,因王振每欲干政欲诛之,未果。

正统五年(1440年 庚申)
三月 建北京宫殿。永乐灾后,至此方命中官阮安同都督沈清、工部尚书吴中等重建三殿,并修缮乾清、坤宁二宫。共役工匠官军七万余人。
五月 王振喜僧道,每岁一度,至是前后共度二万二千三百余人。
 
正统六年(1441年 辛酉)

三月 兵部侍郎于谦,因巡抚山西威惠大行,每入京师,无人私谒,王振恨之,命通政史劾谦以久不升迁有怨气。下法司论死,下狱三月始释放,改任大理少卿,山西、河南吏民千人上书请留,久之始复原官。
十一月 以宫殿落成,赐文武大臣宴。有明以来,中官不预外廷宴,是日帝问,王先生为何不来?振知后大怒,帝命开东华门中门召振,振至,百官候拜于门外,振始大悦。
 
正统七年(1442年 壬戌)

二月 立钱氏为皇后。工部尚书吴中致仕。北京工殿及长、献、景三陵皆吴中所营造,规划井然。
十月 太皇太后张氏卒。王振更无顾忌。帝始御门视事。
十二月 葬太皇太后于献陵。上尊谥曰诚孝昭皇后。洪武中曾置铁碑于宫门,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至是王振因太皇太后卒,遂盗毁之。
 
正统八年(1443年 癸亥)
十一月 宣宗原后胡氏卒。
 
正统九年(1444年 甲子)

三月 大学士杨士奇卒,年八十。
 
正统十一年(1446年 丙寅)
七月 大学士杨溥卒。
 
正统十二年(1447年 丁卯)
十一月 皇长子朱见深生,贵妃周氏出。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己巳)
七月 也先犯大同边报日数十至,王振劝上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据实况力谏不可,帝不纳。乃下诏亲征,命郕王居守。
八月 十四日,驻土木堡,也先四面合围,不得出,帝被俘。官军死伤者数十万,战殁官员五十余人,史称“土木之变”。十七日,百官集阙下哭。次日太后命郕王监国。侍讲徐珵言“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尚书胡滢曰:不可。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书王直、学士陈循等议皆同。太监兴安、金英、孛永昌皆言于太后:“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于是,议遂定。郕王总百官,大小事俱启太后。于谦调军运粮,人心稍安。二十一日,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部署北京保卫战。二十二日,以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命郕王代总国政。二十三日,郕王摄朝,御午门左门,右都御史陈镒合诸大臣言:王振倾危社稷,构陷乘舆,请族诛以安人心。王振之党马顺叱陈镒退出,给事中王竑、刑科给事中曹凯捽马顺发,啮其肉,众亦起共殴之,立毙于廷。又振党二人亦击杀之。又抓王振之??,郕王惧欲起,于谦掖王止,请谕百官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稳定。遂拘振族少长皆斩。籍其家得金银六十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珍玩无算。
九月 廷臣合请太后曰:皇太子幼冲,应立长君,太后然之。告郕王,王惊让再三,后都指挥岳谦出使瓦剌归,口传正统帝旨,令郕王继统,王始受命,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正统帝为太上皇。
十月 也先诡称奉太上皇还,遂大举进犯。京师戒严。也先兵落都城,太上皇止于德胜门外,未能进,转西直门,皆防御甚坚不能进。也先兵至土城,居民升屋呼号,投砖石击之,援兵至,也先兵乃挟太上皇退去。
十二月 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尊郕王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立妃汪氏为皇后,迁太上皇后钱氏别居仁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