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奕譞(1840—1891年),道光帝第七子,光绪皇帝生父。咸丰元年(1851年)封为醇郡王,娶慈禧太后之妹为妻,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为醇亲王。历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理海军衙门等职。曾挪用海军军费供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
醇亲王奕譞(1840—1891年),道光帝第七子,光绪皇帝生父。咸丰元年(1851年)封为醇郡王,娶慈禧太后之妹为妻,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为醇亲王。历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理海军衙门等职。曾挪用海军军费供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奕譞(1840-1891年),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元年(1851年)封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59年)受命在内廷行走。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奕譞积极参与,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迭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醇亲王。同治帝死后,因无子,由慈禧太后选立奕譞之子载湉入继帝位(即光绪帝)。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太子所建的太子宫,后为诸皇子读书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琰被乾隆帝立为皇太子后再度住进此宫。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朝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帝师傅。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妥协,他是帝党的中坚人物,支持变法,但为慈禧忌恨,《明定国是诏》颁布第四天,就被慈禧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文恭,诏复原官。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桂祥(1849—?年),满洲镶蓝旗人,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二弟。慈禧为皇太后,其已去世的父亲惠征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由慈禧的大弟照祥承袭爵位。因照祥已死,遂由幼弟桂祥承袭,因之被称作桂公。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桂祥以承恩公身份统率马步各营往驻山海关。曾官至神机营管理大臣、副都统。宣统时期,以皇太后父缘故,食双俸。桂祥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为端郡王载漪的福晋,二女儿成为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皇后),三女则嫁给了另外一个“载”字辈的皇亲辅国公载泽。桂祥一生庸碌无为。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战争。光绪二十年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助其镇压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日本为了对外扩张,以保护侨民为名乘机进攻朝鲜,进而向清政府挑衅。八月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因李鸿章坚持避战静守的消极方针,致使清军十分被动。日军很快攻陷平壤,然后由海陆两线直逼中国,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半岛陷落。最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年为甲子纪年的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因发生于旧历戊戌年,其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故称戊戌变法。变法自四月二十三日始,至八月初六日止,共计103天,又称百日维新。变法主要内容是: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筑路采矿;全国设邮政局通邮;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政治方面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军事上裁减旧军,重练海陆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设立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八月初六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一切复旧,惟有京师大学堂未被裁撤。
光绪年间清朝廷内部两大党派之一。以慈禧太后为中心,主要人物有荣禄、李鸿章、刚毅、孙毓汶、徐用仪等中央与地方的重臣,控制军政实权,代表顽固保守势力。
光绪年间清朝廷内部两大党派之一。以皇帝光绪为核心,主要人物为翁同龢,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长麟、张謇等,握有发布上谕的权力,代表革新进步势力。
慈禧太后扼杀戊戌变法的宫廷政变。戊戌变法遭到后党的痛恨和反对,他们准备乘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帝党得知后,企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东至紫禁城、景山以外,北、西、南三面皆抵皇城。面积约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营而成。中心地带为南、中、北三海的广阔水域,水面相连通,四周建有大量园林建筑。其中保持较完整的有南海瀛台建筑群(清晚期幽禁光绪帝之处);北岸流水音、流杯亭、丰泽园、静谷等处;以及北海团城、琼岛、太液池东岸和北岸建筑群。现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南海为中央政府办公区。
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姓他他拉氏。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大婚时,纳长叙二女入宫,姐为瑾嫔,妹为珍嫔。光绪二十年(1894年)珍嫔晋封为珍妃,因忤慈禧太后旨意,该年被降为贵人,第二年恢复妃号。其与光绪帝感情笃挚,政治上多支持光绪帝,因而招致慈禧太后忌恨,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被慈禧太后下令推入宫内深井溺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帝自西安回銮后追为珍贵妃。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
清西陵是清王朝入关后建立的第二组皇家陵墓群,位于北京以西140公里的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它与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分列北京左右,按“昭穆制度”安葬帝王。西陵陵圈周长200华里,内有雍正、嘉庆两朝皇帝、皇后、皇妃,道光皇帝、皇后,光绪皇帝、皇妃10座陵寝以及4座公主坟,共葬有76人。西陵墓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皇家陵寝的建筑规制。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