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承父业,进一步开创了清王朝的基业。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尊号“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承父业,进一步开创了清王朝的基业。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尊号“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满语译音,赫图意为“旧的”、“老的”,阿拉意为“城”。位于今辽宁新宾县老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修建此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即成为其都城。后金(清)迁都后尊称此城为“天眷兴京”。
满语,意为“角、棱角、四面八方之角落”。清代亲王、贝勒爵位封号前冠以“和硕”二字有统辖一方之意。“和硕公主”是清代妃嫔所生之女,“和硕格格”是亲王嫡出之女。
满语的音译,相当于部落的酋长。清朝封爵名。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意为统辖四方的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崇德以前的贝勒,实相当后来的亲王。
天命元年(1616年),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被授为和硕贝勒,号称四大贝勒,同执国政。四人按序分别称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四贝勒。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今称满族)。
六部之名始于隋唐。从隋唐到元代,六部虽属中央的重要机构,但不直接隶属于皇帝。六部按序列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主官为尚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权力分给原属丞相管领的六部。六部自此直接隶属于皇帝,成为中央主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为努尔哈赤创建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为清军主体和骨干力量。
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12-13世纪时,曾建立统治中国北方达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纪时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国东北,后由努尔哈赤统一,由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
军事编制单位。五代时的后唐已有此编制,即营的组织。至宋代,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军队的屯戍和调动往往打乱军与厢的编制而以指挥为基本军事单位,额定兵员500人。宋代指挥的统兵官为指挥使与副指挥使。
清军入关前,在关外战胜明军的一次重要战役。皇太极称帝前后,数次入关掳掠,因明军控制山海关而不敢久留内地。为了夺取北京和全国统治权,必须打下山海关和作为山海关门户的锦州。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明守将祖大寿奋力抵抗,大败清军。第二年,皇太极再调重兵围攻锦州,因外城蒙古兵降清,清军占领了锦州外城。为解锦州之围,时蓟辽总督洪承畴率步骑13万增援,数败清军。明廷令洪承畴速战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将粮草囤于锦州西南30里的杏山和塔山的军架山,自己率守军6万先进。皇太极陈兵于松山和青山之间,集中兵力进行攻击,击败护粮明军,夺得笔架山粮草,切断了明军粮道。清军乘明军军心动摇之机,设伏消灭了从乳峰山突围的明军。继而设伏于松山和杏山间的高桥,歼灭明军5万余人。清崇德七年(1642年)攻破松山,俘获洪承畴。久被围困的锦州,已待援无望,祖大寿举城投降。从此,清军占领了关外除宁远之外的所有城镇。
今辽宁省沈阳市。盛京是清代龙兴之地,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关外建立的最后一座都城。1625年3月,努尔哈赤率众迁都沈阳。随着后金政权在东北势力的发展,盛京都城城垣及皇宫的建筑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努尔哈赤、皇太极死后葬于此地的福陵和昭陵。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使皇室贵胄子弟永记清朝开国创业之艰难并缅怀先祖,定期至盛京恭谒祖陵。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