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编制单位。五代时的后唐已有此编制,即营的组织。至宋代,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军队的屯戍和调动往往打乱军与厢的编制而以指挥为基本军事单位,额定兵员500人。宋代指挥的统兵官为指挥使与副指挥使。
军事编制单位。五代时的后唐已有此编制,即营的组织。至宋代,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军队的屯戍和调动往往打乱军与厢的编制而以指挥为基本军事单位,额定兵员500人。宋代指挥的统兵官为指挥使与副指挥使。
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12-13世纪时,曾建立统治中国北方达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纪时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国东北,后由努尔哈赤统一,由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
指松花江石,本名“乌拉玉”,又称“松花玉”,出自东北松花江畔。因其产于清朝始祖的发祥地,故清圣祖康熙选用此种石料为宫廷御用砚材,并撰《制砚说》以志此事。此后,制作松花江砚遂成为清代宫廷的定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松花江砚制作数量较多,至嘉庆、道光朝以后则停止采伐松花江石。
清代满族实行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它是从女真人狩猎时实行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来的。女真狩猎时,每10人中以1人为首,这种以10人为单位的组织称作牛录。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对牛录组织加以改造。改每牛录10人为300人,置一牛录额真(汉译佐领)。各牛录分别以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其后由于“归附日众”,牛录增多,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8年)创立八旗制度。规定:五牛录为一甲喇,由甲喇额真(汉译为参领)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由固山额真(汉译为都统)统辖,每一固山又另设梅勒额真,为固山额真副手。在原有四旗之外,又添设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称八旗。八旗士兵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则披甲执锐为兵。皇太极时,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分别编为蒙八旗和汉八旗。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形式,初期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发展及统一战争起了积极作用。
为努尔哈赤创建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为清军主体和骨干力量。
满语译音,赫图意为“旧的”、“老的”,阿拉意为“城”。位于今辽宁新宾县老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修建此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即成为其都城。后金(清)迁都后尊称此城为“天眷兴京”。
明军与后金的一次重要战役。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廷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征调四川、甘肃、福建、浙江等地兵力八万余人遣发辽东,于第二年二月兵分四路对后金发动军事进攻。后金集中八旗兵力约六七万人,与明军决战。努尔哈赤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原则,首先在萨尔浒(在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击破明军主力杜松部三万人,然后回军击溃明军马林、刘綎两军。经五天激战,明军除李如柏一军外,全军覆灭。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地位。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明军事家。广西藤县人。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主事。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自请守辽。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退后金(清)军的进攻。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当后金汗努尔哈赤西渡辽河,发起大规模进攻,经略高第准备弃辽入关时,袁崇焕大义凛然地宣称:“我宁前(宁远、前屯)道也,官此,当死此!”坚持抵抗。高第撤兵后,袁崇焕坚守孤城宁远,以2万军队抗击后金军万人,用火炮击伤努尔哈赤,战败后金,取得宁远大捷,升授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战败皇太极,获宁锦大捷。崇祯即位后,授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他星夜驰援。崇祯中后金反间计,袁崇焕被冤杀。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