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个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个词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用以记日。
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个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个词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用以记日。
咸丰帝遗命的八位辅政大臣,分别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他们或为亲王,或为军机大臣,或为尚书,颇受咸丰倚重,但与恭亲王奕訢对立。他们是慈禧集权道路上的第一批牺牲品。
1861年7月,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重,遗诏立六岁载淳为皇太子,令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赞襄政务,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俗称辅政八大臣。
宫殿名。清宫和御苑中以同道堂命名的殿堂共有两处,一处在紫禁城内,即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的后殿;一处在圆明园内。
皇帝以硃砂代墨,对奏折进行批示。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爱新觉罗·奕訢(1832--1898年),清末洋务派首领。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逃亡热河时,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集团,任议政王,掌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揽朝政,主持洋务活动。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几度解职、复职。戊戌年病死。
咸丰元年(1851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间的农民战争,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为革命宗旨。领袖洪秀全最初起义于广西桂平金田村,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曾建立官制,分封王爵,颁行历法,制定经济制度,制造钱币,印刷书籍等。对外坚持独立自主,否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对外来侵略。军事上同时派兵北伐与西征。终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加之领导集团内讧及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而致失败。此次农民战争历时14年,南北纵横征战18省,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咸丰、同治年间北方地区的农民起义。由于此农民军内部组织以数人至数十人称小捻子,或以一二百人大捻子编队,被称为捻军。咸丰二年(1852年),首领张乐行率众攻克河南永城,次年积极响应太平天国军北伐。咸丰五年,各地捻军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制定《行军条例》,建立五旗军制。后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转战豫、皖、苏、鲁等省。同治七年(1868年),最终失败。
咸丰四年(1854年),因云南当地回汉两民族豪绅争夺矿产,清地方要员未能有效地平息,却护汉抑回,致使事态扩大。咸丰六年始,回民纷纷起义,形成以杜文秀为首,以大理为中心,活动于云南西部的一支起义军,及以马复初、马如龙为首,活动于云南东南部的一支起义军。杜文秀军曾实行联合汉族及其他各族政策,采取恢复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等措施。马氏回民军于同治元年(1862年)降清。杜文秀军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剿灭。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台拱地区苗民要求减免赋税,地方官不允且实行镇压,激起苗民义愤而起义,推举张秀眉为领袖,人数发展至数十万,打击苗、汉地主。同治十年(1871年),起义被镇压。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由于鸦片贸易而引发的战争。第一次为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为1854-18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结局,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是近代中国蒙受屈侮的最重大事件。
英文opium的音译,又称阿片。由草本植物罂粟果内乳汁干燥而成。主要成分为吗啡。药用有镇痛、止泻、止咳作用。吸食后易成瘾,可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