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
(1621—1627年)
天启皇帝(1621—1627年)
  明熹宗天启皇帝名朱由校,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长子,母选侍王氏。  
  朱由校在位期间,由于以国家为儿戏,致使客氏与魏忠贤专权,任他们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王朝的威胁。熹宗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熹宗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对经、抚之争作出合理决断,以致后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攻陷广宁及其周围40 余城。在阉党策划下,熹宗杀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被革职,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朱由校的性格荒唐怪异,以“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为乐。喜机巧水戏,创演水傀儡戏。与宦官同演《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选武阉三千,于紫禁城内开内操取乐。一生重用阉党祸国殃民,耽于逸乐,无心朝政。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整日困倦无力,狂躁不安,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结果全身浮肿,臥床不起,一命归天,年仅23岁。终其一生,在位七年,“妇寺窃权,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卒谥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

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千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目,“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操持国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败。东林党人交章弹劾其罪恶,魏忠贤得熹宗庇护,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魏被贬谪凤阳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惊惧自缢而死。

乙丑诏狱

魏忠贤于天启五年(1625年)为迫害东林党人而制造的冤狱。时为乙丑年,故称“乙丑诏狱”。当年三月,魏忠贤等人经密谋策划,诬陷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忠、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等6人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贿赂,将他们逮捕下镇抚司狱。6人不堪狱中酷刑,先后饮恨毙命,史称“六君子”。

丙寅诏狱

魏忠贤于天启六年(1626年)为迫害东林党人制造的又一起冤狱。是年,周起元、周顺昌、周宗建、缪昌期、李应升、高攀龙、黄尊素等7人,被魏忠贤矫旨逮系。高攀龙于逮前投水自尽,其余6人均下镇抚司狱,被非刑致死,史称“七君子”。

阉党

阉党是指明朝末期依附宦官的官僚所形成的势力。英宗时王振、宪宗时汪直都有党羽,但势力未盛。武宗时刘瑾擅权,阁臣焦芳等依附之,其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熹宗时魏忠贤专政,阉党势力达到极盛。思宗即位,将其定为逆党,穷查其党羽,阉党势力逐渐消失。

熊廷弼

熊廷弼(1569或1573—1625年),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以“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于边塞”的壮志雄心,招集流亡,整肃军纪,严格训练,核实军武,按劾将吏,由此军威复振,人心复固。在他经略辽东的一年间,后金不敢轻举妄动。熹宗即位后,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不到一个月,便免去熊廷弼职务。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辽河以西军民纷纷逃亡,辽东局势十分危急,熊廷弼再次被起用经略辽东。他审时度势,提出三方布置策。主张积极防守,伺机反攻。巡抚王化贞反对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主张分兵把守,全力进攻。天启二年(1622年),王化贞兵败,广宁失守,熊廷弼竟因此受到攻击,昏聩的明熹宗将其下刑部大狱。天启五年(1625年),在阉党一再蛊惑下,他被冤杀。

三方布置策

辽东经略熊廷弼提出的遏制后金、保守辽东的策略。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熊廷弼被再次起用经略辽东。熊廷弼根据沈阳、辽阳先后被后金攻陷后辽东面临的严峻局势,审时度势,提出遏制后金,确保广宁的应对之策:广宁以马步军到垒河上,阻止后金的正面进攻;于登州、莱州、天津并设抚镇,督水军袭扰辽东半岛沿海地区,伺机收复辽阳;于山海关适中之地,设经略节制三方。这在当时是一个切实可行、积极防守、伺机反击的正确策略。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方略

方略本意为计划、权谋、策略之意。清代从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乱起,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修书,纪其始末。是为《方略》或《纪略》。《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纪略》)约有50余种。

孙承宗

孙承宗(1564-1638年),保定高阳(今属河北省)人。字稚绳。万历进士。天启初年入阁,侍经筵。曾亲到辽东,便衣策马,视察前线。回朝后,自请赴辽东督师。天启二年(1622年)正式命他为督师,经略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州、莱州军务。督辽4年,练兵屯田,修城堡,造军器,军威大振,收复失地700里,后金军不敢轻率西进。后遭阉党排挤,被革职。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清)兵入大安口,明廷令其守通州,后移镇山海关,收复永平、迁安、滦州、遵化等地。四年被夺官家居。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绕道入长城,孙率家人拒战,城破自杀。

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明军事家。广西藤县人。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主事。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自请守辽。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退后金(清)军的进攻。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当后金汗努尔哈赤西渡辽河,发起大规模进攻,经略高第准备弃辽入关时,袁崇焕大义凛然地宣称:“我宁前(宁远、前屯)道也,官此,当死此!”坚持抵抗。高第撤兵后,袁崇焕坚守孤城宁远,以2万军队抗击后金军万人,用火炮击伤努尔哈赤,战败后金,取得宁远大捷,升授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战败皇太极,获宁锦大捷。崇祯即位后,授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他星夜驰援。崇祯中后金反间计,袁崇焕被冤杀。

赵普

赵普(922-992年),幽州蓟县(今北京)人。他是辅佐宋太祖、太宗立国兴邦的第一谋臣,官至中书令,谥忠献,追封韩王。

庙号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

大事年表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庚申)
四月 皇后王氏卒。
七月 二十一日,帝卒。次日,皇太子以遗诏发帑金百万充边赏,罢矿税、榷税及监税中官。
八月 初一日,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泰昌元年。初四日,以吏部侍郎史继偕,南京礼部侍郎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十二日,新君患重病,御门视事。十四日,谕册立东宫,于次月九日举行。二十一日,帝疾甚。二十九日,病尤重,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病危。
九月 初一日,帝卒,是为“红丸案”。初二日,朝臣合疏请选侍移宫,是为“移宫案。”初六日,皇长子朱由校即皇帝位,以今年八月以前为万历,八月以后为泰昌,明年为天启元年。初十日,上皇祖尊谥、庙号。十三日,上皇祖妣孝端皇太后尊谥,孝靖皇太后尊号。
十月 葬神宗、孝端显皇后王氏于定陵。

天启元年(1621年 辛酉)
三月 努尔哈赤率军攻取辽沈地区。
九月 葬泰昌帝于庆陵。
十月 叶向高入阁为首辅。
 
天启二年(1622年 壬戌)
九月 封皇弟朱由检为信王。
 
天启三年(1623年 癸亥)
十二月 太监魏忠贤总督东厂。

天启四年(1624年 甲子)
六月 右副都御史杨涟劾魏忠贤。南北诸臣亦交章劾之。帝不纳。
十月 副都御史杨涟、佥都御史左光斗被削籍。
 
天启五年(1625年 乙丑)
三月 魏忠贤兴大狱。
八月 诏毁东林书院。
九月 赐魏忠贤“顾命元臣”印。
 
天启六年(1626年 丙寅)
正月 明金双方大战宁远城。
七月 努尔哈赤下令“计口授田”。
十月 皇极殿(清太和殿)等殿工成。

天启七年(1627年 丁卯)
二月 后金用兵朝鲜。
五月 皇太极改变战略,开始长途奔袭明朝。
七月 帝患病甚重。
八月 二十二日,帝卒于乾清宫。遗诏以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九月 追谥生母贤妃刘氏为孝纯皇太后。二十七日,册信王妃周氏为皇后。追尊朱常洛之选侍李氏(东李)为庄妃。
十月 上天启帝谥号。
十一月 籍没宦官魏忠贤及熹宗乳母客氏。魏忠贤自杀,客氏笞毙于浣衣局。裁撤各处监军太监,并禁太监擅自出京,干预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