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学沙龙第1期
“博物馆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学沙龙第1期
“博物馆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学沙龙第1期
时间:2025-03-24

2025年3月7日下午,时值紫禁城万物复苏、孕育新机的时节,故宫学研究院博物馆学沙龙开启第1期活动,活动由博物馆学研究所承办。博物馆学研究所以故宫博物院为依托,立足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全面搜集掌握世界重要博物馆的学术、发展资讯,搭建研究与交流平台,面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提供学理支撑、政策调研和专家智库。

 

图片1.jpg

博物馆学沙龙第1期海报

 

第1期沙龙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闫志研究员以《博物学理论与方法》为题作主体讲座。闫志,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中国铜鼓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美国博物馆联盟(AAM)会员。主持策划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2017年)、“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2019年)等一系列大型国际展览。目前专业方向为考古学、博物馆学,已发表文物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等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闫志研究员开展讲座

 

此次沙龙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会议室举行,故宫学研究院副秘书长、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徐华烽研究馆员主持。院内国际交流处、社会教育部、展览部、考古部、出版编辑部、宫廷历史部、书画部、科研处、文化产业管理处、行政处等10多个部门的30多位同仁参加活动。

 

闫志研究员的讲座以“亨利·安德森中尉的军服”为例,深入讲述藏品的博物馆研究和博物馆藏品研究的相关问题。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阐述:(一)藏品本身的意义和阐释。(二)理解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的意义。(三)物品成为藏品的过程,以及作为藏品的集体意义。

 

首先,从藏品本身的意义来讲,这件军服主人是一位参加过滑铁卢战役名叫安德森的军人。从这件军服出发,我们除了要了解它本身主人的故事,还要知晓当时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19世纪初期整个英国的历史状况,这是文物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将此件文物自身特点与其他同类文物对比阐述。从文物本身拓展到与文物有相同历史背景的一些美术作品和图像作品。

 

图片3.jpg

亨利·安德森中尉的军服

 

物品在成为藏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在“内部系统”中,军服是能指,它的所指是滑铁卢战役及其荣耀;在“外部系统”中,尤其是在和“彼得卢”形成的隐喻中,军服则与其背后的滑铁卢战役变成了所指。这种隐喻也构成了反讽。在历史层面,滑铁卢的经历以各种形式(包括纪念品),成为集体意识的一部分,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

 

图片4.jpg

《四臂村之战》 1894年绘

 

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军服作为被观看的藏品,它的意义不完全在于其本身,也不完全在于对物品的认知,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只有当观众对该物产生认知意识时,这个物品才具有生命或意义,而这种认知意识的唤起部分地取决于观众的性格和经验,部分地取决于物件蕴含的内容。另一方面,观看是一种选择,物品激发了我们对它的某些反应和期待,我们以这种方式投射到它身上,从而大大减少了多义(polysemantic)的可能性,以便与所激发出来的期待保持一致。

 

闫志研究员关于博物馆学研究以及博物馆藏品的主体讲座,引发现场同仁的思考与对话。

 

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博物馆学研究所副所长董丹提出,目前希望搜集调研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现状,开展世界一流博物馆指标体系研究。世界一流博物馆标准探讨与建构,能否突破意识形态的不同,找到更具普世价值的关注方向?闫志研究员认为,中西方的比较研究不仅在物质文化层面,更关键在价值观层面。博物馆本身是普世主义的产物,西方博物馆教育有普世价值,西方博物馆理念正在发生转变,第三世界国家博物馆因特殊原因难以做到去神性化。

 

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故宫学研究院海外清宫文物研究中心主任袁宏提出,在目前的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中,最紧缺又最可能的热点问题是什么?闫志研究员指出,中西方博物馆学理念存在差异,西方的社会议题如身份认同是博物馆学核心讨论内容,中国博物馆界对国际博协将博物馆定义为应对社会议题的重要机构存在质疑,认为不应扩大其职能。国内博物馆学研究热点更注重实践性内容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强调展览叙事的重要性。博物馆不是知识搬运工而是知识的创造者,通过重塑历史场景让观众深刻认识历史,叙事能帮助观众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

 

博物馆学沙龙第1期活动现场

 

多位故宫同仁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及业务工作,围绕博物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提问与讨论。

 

来自国际交流处的同仁有良好的外国语言优势,但感到缺乏博物馆学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成熟方法。齐玥希望能在研究选题以及在论文撰写方面得到指导。闫志研究员说,博物馆学有开放性、包容性强的特点,可利用语言优势,针对中国传统表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聚焦某类器物,做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为博物馆翻译做贡献。

 

来自社会教育部的同仁有的是心理学、教育学学历背景,进入故宫工作后主要从事博物馆教育研究。王昱丹在阅读相关经典著作、撰写研究论文时,感到内容狭窄、研究方法和理论受局限,缺乏对博物馆学的宏观认识,希望了解博物馆学经典著作或代表性学术人物成果。闫志研究员认为,博物馆教育虽依赖教育学理论方法,但有其独特性。建议可从知识建构元概念入手,举例说明观众研究、艺术疗愈、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策划、文创研究等都是可行方向,探索从自身学科找到解决博物馆学问题的研究路径。

 

艺术学专业背景的同仁,想转向博物馆学研究,关注博物馆叙事学研究。社会教育部的孟琪提问博物馆叙事学的研究目的,其相对于电影叙事学在指向观众和叙事理论方法等方面的衍生性内容是什么。闫志研究员指出,博物馆叙事学的研究目的并非仅关注展览表达了什么,而是探究为何这样表达,即研究话语。通过分析案例,指出叙事中隐喻、转喻等方式的运用,不同叙事能建构不同世界,展览叙事旨在通过话语研究探究背后不同世界的建构及真实性。

 

编辑出版部《故宫博物院院刊》博物馆学栏目编辑袁怡然认为,“新冠”疫情以后数字策展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兴起,纯粹的线上展览有新颖策展思路,但会降低博物馆社会属性。她希望了解从符号学专业领域看,博物馆藏品符号意义在线上展览的传达和实现有何影响和利弊?针对数字展览、虚拟展览问题,闫志研究员认为其核心在于博物馆最核心的真实性,而这最终归结到对“真实”的探讨,研究此问题或许需从对真实的不同认知切入,例如像柏拉图认为真实是不变、永恒的“理型”,而物理世界则只是这一“理型”的表现,是变动不居的 。

 

行政处的刘琳琳就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网上文献引用方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最后,故宫学研究院副秘书长、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徐华烽进行总结。故宫博物院是全球著名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国际旅游目的地。举办沙龙的目的是团结、凝聚院内博物学研究同行,探讨学术,激活思想,培育课题,服务于故宫建设国际一流博物馆的愿景。博物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博物馆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但又有很强的开放性。任何一门新生的学科都是在吸收相近甚至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个人学科背景既是优势也是劣势,需要以吸收、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学习博物馆学,思考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学。故宫博物院有文物藏品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优势,故宫年轻学者应具备国际视野,利用工作机会掌握世界一流博物馆状况,努力在博物馆学领域找到个人学术的增长点和成长空间。

 

此次沙龙活动为故宫博物院的博物馆学研究搭建了新的交流平台,通过对博物馆学视野中具体藏品的研究方法与展览叙事的研讨,引发在故宫如何做好博物学研究的讨论,为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博物馆学沙龙第1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