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高玄殿举行正殿宝匣归安仪式 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故宫大高玄殿举行正殿宝匣归安仪式 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故宫大高玄殿举行正殿宝匣归安仪式 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时间:2016-11-08
  2016年11月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的归安仪式,单霁翔院长发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的最新阶段性成果。
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之试点工程
  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由于历史原因,大高玄殿数次遭受磨难,破坏严重,险情频发,2010年才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下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的勘察调研、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本次修缮工程于2015年4月2日正式开工,至今年底,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 将会顺利完工。
  基于大高玄殿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特别是其中大多数殿座仍然保留有明代始建时期的木构与形制,是紫禁城内明代官式建筑的又一重要范例。因此大高玄殿不仅仅是国家文物局的重点保护工程,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项目之一,承担着给故宫博物院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投石问路、积累经验的重要任务。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指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总体保护规划的前提和要求下,坚持以国内外文物建筑保护先进理念为导向,以研究为核心,以项目为实践,来探索符合故宫博物院实际的文物建筑保护科学机制,并服务于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学术发展的研究性保护修缮工程。
  在当日举行的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龙。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未进行不必要的开启工作。根据既往经验及研究发现,一般宝匣内会存放有五金元宝、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品,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故宫博物院坚持传统,仍将原有宝匣原封不动地恢复原位。
工匠精神、考古方法、科研态度融入古建项目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现场详细介绍了大高玄殿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阐明了故宫博物院对于大高玄殿修缮保护工程的定位,即研究性修缮保护试点工程,并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为思考如何定义、设计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作出的工作和努力,同时强调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对故宫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单霁翔院长介绍道,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试点工作中,故宫博物院创新的引入了考古学手段和理念作为突破口,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保护中,使保护修缮工作更加细致、缜密。将由于不同时期的修缮和改动,视为层层叠压或打破的“考古地层”,对上面所有的信息按照不同层次、叠压打破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提取,以获取其不同时期营建、修缮所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和做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故宫团队不仅运用了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同时首次联合故宫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第一次走上屋顶布置探沟、进行“考古勘探”。在建筑考古中发现的各类重要遗物,按照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编号、记录、绘图与保存;对各种建筑材料,同样进行了考古学分类与详细的信息记录。不仅对木构件进行了非常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对于易被频繁修缮的木基层、灰泥等部位及瓦件、砖瓦铭、大木记号等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历史信息记录,做到了最大化、最真实的全面记录信息,取得了一系列以往修缮中没有的重要历史和修缮信息成果,做好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工作。
  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展开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的联合研究,并紧密贯穿整个修缮过程始终。其中联合院外20多家科研机构、院校对大高玄殿的传统工艺、材料进行十余项的科学勘察、记录、实验、分析与研究,包括硅酸盐、石材、木材、彩画、金属构件、纸张等,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高新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整获取大高玄殿原状、残损及变形数据信息。
  单霁翔院长强调,大高玄殿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仅是服务于后期研究,更是直接服务于修缮保护过程中。大高玄殿的研究为修缮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方案依据,各种修缮方案的制定、实施均以研究成果为先导,在传承传统工艺的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案进行信息诠释、解读并记录,并在本次工作中对匠人的信息进行了口述史的整理和记录,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后单霁翔院长还介绍了大高玄殿修缮保护工作中的基础资料整理及对今后地下考古的工作规划。在基于已经完成的东、西值房遗址的考古收获上,下一步将紧跟工程进度对院落地面、原有建筑和重要地层位置进行重点考古勘察、钻探和发掘工作。这不仅为后期的修缮、保护、复建规划提供考古资料依据,对探索大高玄殿始建时期的基础情况及始建之前的地层情况,并保证后期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修缮保护后的大高玄殿古建筑群,将以教育培训为核心,整合故宫学院、故宫培训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故宫品牌教育培训基地,迁入故宫数字馆,使公众更科学舒适的体验文化空间与数字技术共同创造的文化震撼,同时利用科技手段配合教学,服务培训。同时兼顾小规模文物展览使用功能。积极服务博物馆业界和社会公众,履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和社会使命,扩大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影响力。

附:大高玄殿简介
  大高玄殿坐落于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南侧与故宫博物院隔河相望,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为供奉玉皇,在此祈晴、雨、雪并举办道场之所。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清初因避康熙帝名讳,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为“大高殿”,并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屡次重修。
  大高玄殿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共分五进院落,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沿中轴由南往北依次为南牌楼、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大门、大高玄门、大高玄殿、九天万法雷坛、乾元阁(坤贞宇)等,其左右各布置有配殿、钟鼓楼及值房等建筑。
  严谨对称的院落格局、御路踏跺、七开间覆黄筒瓦重檐庑殿顶大殿、遍施金龙和玺彩画的梁枋及蟠龙藻井,处处体现出大高玄殿高规格皇家建筑的气派,同时云鹤丹陛、上圆下方和象天法地的乾元阁、坤贞宇又体现出道教文化的丰富寓意,是目前北京现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对研究明清皇家道教建筑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高玄殿

位于神武门西北,明代嘉靖年间修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前后共三进院,正殿为“大高玄殿”,后殿为“九天万法雷坛”,再后为2层楼阁,形式上圆下方,上层额曰“乾元阁”,下层额曰“坤贞宇”,现建筑完好。大高玄殿南门外左右原有立坊,门前建2亭,形似故宫角楼,现均无存。此殿为宫廷所属道教庙宇,明代为道教祭祀场所,清代为祈雨、雪之坛,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武门

新安

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五经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开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之官,以备咨询。当时的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此时的《礼》指《仪礼》,后世改为《礼记》,《春秋》又合以《左传》。皆先秦儒家之经典,但均掺有汉儒推想成分。再经历代儒家注解发挥,都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其讲史的内容,多出自《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训》等史籍。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值房

皇宫中大臣值班的临时办公室或兵丁值班的房屋。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配殿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

踏跺

即台阶,一般用砖或石条砌造。

藻井

建筑物室内天花如穹隆状的装饰。由方井、八方井、园井层叠垒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龙状,口衔宝珠。藻井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殿宇。

庑殿顶

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亦称四阿顶、五脊殿。由1条正脊和4条斜脊组成四面坡,有单檐、重檐之别。重檐庑殿顶为屋顶最高等级形式。

金龙和玺

和玺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枋心内一般画二龙戏珠,藻头内画升、降龙。平板枋以青色为底,上绘行龙;挑檐枋青色底,画流云或“工王云”;由额垫板朱红色底,上绘行龙。龙周围衬云纹、火焰图案。

和玺彩画

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找头、箍头三部分组成,以连接的人字形曲线为间隔,绘以龙凤图案,主要线路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色衬地,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又称四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因而又称五脊殿,并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庑殿顶为屋顶式样中最尊贵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