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向故宫博物院捐赠“青釉剔花枫叶纹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向故宫博物院捐赠“青釉剔花枫叶纹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向故宫博物院捐赠“青釉剔花枫叶纹洗”
时间:2014-04-29
  2014年4月29日上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正聪先生将其精心制作的青瓷作品“青釉剔花枫叶纹洗”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捐赠仪式在故宫景仁宫举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女士,浙江省龙泉市副市长马斌先生,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先生,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女士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毛正聪先生在继承传统制瓷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陶瓷创作,使青瓷焕发出新的光彩。此次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青釉剔花枫叶纹洗作品,釉层丰厚,温润如玉,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彰显出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制作技艺,代表了现代龙泉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准。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青釉瓷器是一种釉料中铁元素含量在1%至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后,呈现青绿色或青黄色泽的瓷器。因其质地致密,胎釉结合牢固,釉色纯净,釉光莹润,苍翠欲滴,色泽与质感极具典雅,受到人们的喜爱。
  青瓷在我国商周时期已产生雏形。至汉代,成熟的青釉瓷器已能成功烧制。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时期龙泉窑粉青釉梅子青釉瓷器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两朝,青釉陶瓷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涌现出了翠青、冬青、豆青等名品佳作。浙江龙泉窑烧造青瓷的技艺传承有序,器型丰富多样,除日常生活中的盘、碗、瓶、罐外,还有仿商周时期青铜器式样的鬲式炉、仿新石器时期玉琮式瓶、佛道塑像,及笔筒、笔架、水盂等文房类器物。装饰多以刻划、模印、堆塑和浮雕等手法表现,以釉色之纯净俏丽取胜。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龙泉窑青瓷,不仅数量大,而且精品多。这件毛正聪先生创作的“青釉剔花枫叶纹洗”作品,将使故宫博物院所藏青釉瓷器的体系更加系统、完整,也必将对当前陶瓷艺术的创作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背景材料:
  毛正聪先生,1940年生于浙江龙泉,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任龙泉瓷厂厂长、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浙江省第七届政协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毛正聪潜心从艺五十多年来,在千年绝密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上获重要突破,其作品彰显出厚重浑朴的艺术风格。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剔花

剔花是瓷器的一种传统装饰技法,可分为留地剔花与留花剔地两种,花纹突起,露出胎色,具有浅浮雕般效果。宋元代南北各地瓷窑都有运用,其中以磁州窑与吉州窑剔花产品最具代表性。

景仁宫

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粉青釉

粉青釉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烧成。

梅子青

瓷器釉色的名称。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名。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以铁为主要呈色剂,釉面光泽亦较强。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玉琮

中国古代玉石器。方形,中有圆孔,有的作长筒形。为用于祭祀、丧葬、朝聘等活动的礼器,《周礼》中记其为六种“瑞玉”之一。《说文》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商、周墓中也有出土,汉代不再制作。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尸体周围放有大小玉琮33件之多,大量的玉琮作为随葬品出土,除了作为礼地的祭器之外,是否还有辟邪、敛尸或象征死者的等级与财富等用途,其内涵尚需进一步研究。

笔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

模印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