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接受寿山石作品捐赠
故宫博物院接受寿山石作品捐赠
故宫博物院接受寿山石作品捐赠
时间:2009-03-11
  2009年 3月10日,在由故宫博物院、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中国寿山石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寿山石精品展开幕式暨大师捐赠作品仪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王祖光、叶子贤、林发述、林飞,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刘传斌、黄忠忠、潘惊石、张寿强、朱辉将参展的12件作品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分别向他们颁发了捐赠证书。
  这十二位工艺美术大师捐赠的作品是:林亨云“寒冬一霸”(旗降石)、王祖光“笑佛”(善伯石)、叶子贤“化妖成人”(旗降石)、林发述“福在眼前”(旗降石)、林飞“米颠拜石”(芙蓉石)、王一帆“伏狮罗汉”(荔枝石)、黄忠忠“望子成龙”(五彩都成坑)、张寿强“黄菊分外香”(鲎箕田)、郑幼林“王质爛柯”(水冻高山)、刘传斌“花开心动”(山秀园)、朱辉“鹤寿”(高山水洞)、潘惊石“白虎呈祥”(白芙蓉)。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捐赠延续了故宫博物院寿山石雕藏品的历史脉络,彰显了工艺美术大师对寿山石雕技艺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对博物馆事业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故宫博物院从延续中华文化艺术发展长河的高度去收藏当代大师的寿山石雕作品,也必将对当前寿山石雕的创作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 寿山石 罗汉 五彩

寿山石

叶腊石之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市郊寿山,因名寿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其中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品质为高。寿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优良材料。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